作者:奚斌锋
疫情期间,茶有两次出镜。
一次是大年三十福鼎白茶关于具有抑制新冠病毒药效的宣传。
一次是近日浙江疾控中心关于茶叶能抑制新冠病毒的研究成果发布。
尴尬的茶宣传
不知大家怎么看,身为业界中人,我个人是觉得这些事还是有些尴尬。
疫情当前,人命关天,目前全球的医疗资源都全力以赴,和病毒做斗争,这里是医生和医药的主战场,是医疗保障体系的总动员,茶来凑什么“药效”的热闹,有点越位抢戏的嫌疑。
我留意了朋友圈和很多茶群,虽然分享各种成果报道的人很多,但要说评论,对于茶要抢“药效”上戏的操作,客观冷静的人还是占大多数,排斥的也不在少数。
茶有药效?
发起茶有药效这种宣传,其实我们的腰杆并不怎么硬。
如果说福鼎白茶可以抑制新冠病毒,那么其他白茶呢?如果白茶可以,那么白茶之外的五个茶类呢?都可以吧?把一个关于茶的广谱研究落到了某个具体品牌上,这种事在茶界非常不鲜见。
公共研究献媚地方政府,公共品牌捆绑专家站台。
这种事情严重影响和困扰了普通消费者对茶的认知,中国人一喝茶,首先绕不开“茶类”这个命题。这次浙江疾控中心发布的研究,倒是真正的一次广谱研究,不分茶类,更不是为浙江绿茶代言,而是真正从“茶”切入,造福全行业,应该受到尊重和鼓励。
茶叶的这两次出镜,每次转发跟风的都极多,沸沸扬扬。
大多人都有一个心理,我信不信不要紧,反正都是对茶的利好消息,转了再说。
昨日紧随浙江疾控中心的研究,云南也发布了同样的研究结论,今日的消息说要做临床试验了。
可能不久的日后,安徽湖南陕西贵州等产茶省都会有同样的研究成果出来,可能这是一个人见人爱花见花开的领域。
浙江疾控的茶实验
2月26日浙江疾控中心发布的研究报告中称:茶叶或可预防新型肺炎,茶水可以抑制新冠病毒。据了解,实验数据是客观存在并且真实有效的,和结论一致。
我看了《茗边》等媒体的相关报道,也有专家对实验方式提出了探讨性的意见,比如实验用的溶液中添加盐醋酒精,是茶汤起作用还是这些起作用,还需要进一步分析,比如到底是茶叶中的那个物质起作用,也需要进一步分析。这些探讨都会把这个研究推向一个严谨的结果,是很有益的。
但我也注意到报告中一个不太协调的细节,“拉低”了此次研究成果的公信力。报告中称,2g茶50ml水90℃水浸泡30分钟所得出的茶汤,特别备注了“等同于头道茶水”。
2g茶50ml水90℃水浸泡30分钟,这个时候茶汤应该已经很浓很浓了吧,会喝茶的人谁能喝这个,已经远远超出了适口的感觉。这如何就是“头道茶水”?常识出了问题,怎么让人挺你?我注意到报道中有一位科研同行的评论,非常到位,称其为“不恰当引申”,我认为这话说的很到位,是很保守的批评。实验数据就是实验数据,为什么如此思凡心切非要硬生生切入到生活场景来?
2018年普洱茶事件,陈宗懋院士说了一句很牛的话,“不谈剂量就是耍流氓”,我觉得非常对。
75%酒精可以消杀新冠病毒,并不代表喝白酒可以杀毒,即使是75度的白酒。用浓茶汤浸泡感染细胞可以抑制新冠病毒,也不代表喝茶就可以杀毒,即使达到如实验规定的浓度。
更何况茶和酒都喝到了胃里,而病毒是在肺里。如果茶和酒有这么牛的效果,还研究疫苗做什么?喝75度白酒杀毒只是网上一个段子,而喝茶还要认真的研究出来,就不太幽默了。
但我也很好奇,是不是除了茶,还有很多替代物,比如西兰花、咖啡、全国百余个地理标志产品,它们的高浓度汁液也能有如此效果。或者是不是还有效果更好的食材?
茶的宣传
茶的宣传,不能使劲蹭药的热点,此路不通。
茶不是药,这个科学家已有明证。但茶胜似药,这个消费者心知肚明。
通过非典和新冠这种疫情的冲击教育,消费者已经能深深意识到,在流行病毒面前,没有特效药,个体免疫力才是关键。人对自身,特别是健康越来越关注,这是当下茶叶经济腾飞猛进的主要动力。
但是,需要强调的是,茶叶并不能提升人体免疫力,喝茶才能。
所以不要被带偏节奏,茶作为一种物质,不管红黄黑白青绿,它的内容物都在一个基准线上,有振动,但很微弱。重要的是养成喝茶的好习惯,这才是养生根本,提高身体素质和人体免疫力的关键。
关于茶叶的分离和提纯,茶界太多科研人员都挤在这个独木桥上。刘仲华院士在茶与健康方面的研究基本都顶尖了,他在研究茯茶金花时说过:
“茯茶金花可以分离出β1,β2,以及其他有效物质,但是组合起来效果是最好。”
这句话耐人寻味,什么意思?茶叶中有没有有效成分?有!种类多不多?多!效果如何?有限。
从茶的视角看,金花是茶的升华,而从食品工程学的角度看,很多东西都能发出金花。
茶界的科研工作者不能为茶而茶,茶界标签太明显,明星包袱太重,茶只是科研工作者探索未知世界的一个桥梁,一个载体,科研得有“优化”意识。
茶的保健养生功效
茶的保健养生功效,古人有很多精深的论述。但即使如此,在中药体系里,茶依然没有能进入“君臣佐使”的圈子。这很能说明一些问题。大家都知道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扁大的阶段,是“未病”的阶段,就是病还没显形,亚健康,茶可治未病,喝茶还能好使。
到了扁二见蔡桓公,已经是临床阶段了,到了扁鹊见蔡桓公,已经是重症阶段了,这个时候茶就靠边站吧。其实茶的科研还可以做很多有趣的事情,比如:
1、宅家隔离期间,面粉上中国家庭的“新宠”,凉皮、油条、扯面,包子的马蜂窝不断被捅。谁也没想到宅家会这么长时间,家里茶的库存都清差不多了。或者爱喝的那个茶早喝光了,留下了一批不怎么爱喝但不喝不能续命的茶。家庭秒变红茶乌龙茶黑茶,科研人员能不能研究一下这个技术,包括小型装备,做发酵和烘烤用。以绿茶作为基体,一定会受到欢迎。
2、中国茶叶学会出台了防疫指南,我提了一个问题,加工车间用84消毒液消毒,会不会引起茶叶半成品串味。后来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又出了一个团体标准,在通风上做了细致的规定。如果果然如浙江疾控研究中心的研究成果,可以考虑用更浓的茶汤消杀公共场所,味道也能让人愉快的接受,更不必考虑串味的影响了。
2、一线医务工作者太累了,防护服穿脱都不易,不好离身,得不到很好的放松和修整。科研人员能否发明吸管式饮茶,类似太空飞行人员用的那种,配到防护服上,喝时不用取下口罩,热茶既能缓解疲劳,还能提高工作效率。
3、自热火锅技术已经很成熟了。科研人员能否给给户外流动的执勤人员,比如交警,工地上的施工人员,供应一种自热式的饮茶器。
4、车载饮茶必然是个趋势,什么时侯不只是个装饰,能不能把水的循环问题先解决掉,或者怎么把温杯洗茶的水方便处理掉?
5、茶为国饮,孩子是祖国的未来,能不能做出一种茶,调整一下成分,适合青少年喝?
6、有些人喝茶害怕失眠,能不能研究一种能放开喝又不影响睡眠的茶?
7、有没有一种可以过嘴瘾又尿尿少的茶?
8、发明茶叶口罩,干茶叶置于口罩夹层,佩戴时哈气把茶叶打湿,茶叶中的有用物质浸出,达到消毒目的。
9、武汉方舱是一个非常时期的创举,科研人员能否给方舱供应一种真正的无人值守自动工作无接触式的茶饮机,让每个医护人员及病人都能很安全很方便的喝到热腾腾的茶。
10、疫情期间,一些人出于无奈,流落在高速路上,流落在城市街道,给流动人员和无家可归者提供便捷式茶水服务。无论在什么处境都喝口热汤,是不是更具有人道主义的精神。
这些“奇思妙想”是不是更有意思?说句丧气的话,我们茶界的科研太缺乏想象力了。茶叶宣传死磕药效,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
结尾彩蛋
茶叶的这波操作能赶上双黄连不?无论咋说,能带货也是给行业作贡献,给茶商谋福利。
但还真赶不上,因为茶叶品牌过于分散,极其分散,重度分散。消费者即使想排队买茶,即使想哄抬茶叶价格,即使想抢购茶,也得找到一个准确的抓手啊!
抢双黄连就是双黄连,抢购茶先要解决抢什么茶,这是不是又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话题。
在一个茶叶品牌群里,有位大姐这么说:
“疫情当前,别给自己挖坑,也别给别人添乱。”
无病喝茶保健,有病要去医院。在重大疫情和流行病毒面前,请茶不要“抢戏”,把主战场留给医生和医药,留给医学和医疗体系。
编者按
喝茶健康主要体现在增强抵抗力,预防亚健康。如果没有系统的科学实验论证,发言要谨慎。
高级红 低级黑。实际是捧杀茶叶行业!
实验设计不严谨,抢发成果,扰乱茶叶健康宣传,不利于行业长期发展。
注:本文转载自茶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