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书院坐落在西安古城的书院门,书院门的名字也因书院而来。目前书院门街道整体正在改造,但外边的喧闹丝毫影响不了书院里面的气息。关中书院如今是文理学院的一个校区,普通游客不好入内。
关中书院门口的塑像明朝时期的冯从吾,他是关中书院的开馆之人,再往里走是宋代关中大儒张载的塑像,他开创了“关学”,宋代蓝田四吕、民国刘古愚、于右任、张季鸾、吴宓、范紫东、牛兆濂等都是知名的关学人物,也都和茶渊源颇深。
书院最里面的“允执堂”前立有孔子塑像。
关中书院是关学留存的一个遗迹,1949年后是西安师范,从建立以来一直是传道授业解惑之所在,和精神领地。陕西茶产业要发展,就得有陕茶精神,追溯陕茶精神,就是关学主张,“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在关中书院里,看着遮天蔽日的大树,看着历代先贤的塑像,你可能会神游物外,只想找个地方坐下来慢慢享受一下。好在关中书院才开辟了一个正式喝茶的地方了,可以为你的遐想提供空间。
"关中书院"是明、清两代陕西的最高学府,也是全国四大著名书院之一。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陕西著名学者、御史冯从吾疏忤神宗罢官归里后,在关中书院之西宝庆寺讲学,如今书园门街口此塔仍在。
冯从吾的追随者很多,不久,听众竟达几千人,连明王朝的陕西地方官也来听讲。时人评其曰:出则真御史,直声震天下;退则名大儒,书怀一瓣香。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十月,陕西布政使汪可受、按察使李天麟等为冯从吾另择宝庆寺之东处创建关中书院。
冯从吾是“关学”一脉的关键传人。一千年前关中大儒张载开创了“关学”,流传有序,关中书院是杰出的陕西人文地标,代表着这座城市的积淀,流淌着千年文化的热血。张载的几句话:“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经常被人提起。这几句话的确好,吞吐宇宙的浩然大气,经世致用的实际精神,振衰起颓的文化责任,乐观清正的社会理想,都在这里面。陕西曾经是汉、唐朝廷的所在地,那些时代的文化名人灿若河汉星辰。但到宋以后,中国经济文化重心全部南移,陕西对全国发生影响的人物就可以说是寥若晨星,而张载以一介寒儒,能够在学术上开宗立派,确实可以说是陕西的一个骄傲!
张载留有的诗文未见有记载有茶的影子。但张载有高徒,蓝田吕氏四贤。2009年中国有考古六大新发现,其中之一就是陕西蓝田吕氏家族墓地。吕氏家族墓地共出土了数十件主要用途为茶具的渣斗,其中一件铜质渣斗内发现了距今近一千年、保存完好的珍贵茶叶叶底,大约有30多根。在汉阳陵茶叶考古结果没公布之前,这在当时是个极其重大的发现。有些专家把此茶推测为福鼎白茶,我觉得很不严谨也很不负责任。
明代著名学者王阳明曾说:“关中自古多豪杰,其忠信沉毅之质,明达英伟之器,四方之士,吾见亦多矣,未有如关中之盛者也。”这样的评价并非过誉之词,历史上的关中学者当之无愧。
关中书院中建讲堂六楹,题匾名"允执堂"。冯从吾《关中书院记》云:"书院名关中,而匾其堂为允执,盖借关中'中'字,阐允执厥中之秘耳。"三年后,新任布政使汪道亨于书院建"斯道中天阁"一座,以祀孔子。天启五年(1625)八月,魏忠贤的在陕党羽为迎合魏禁灭东林书院的旨意,派人捣毁关中书院,并将中天阁内供奉的先圣塑像拖出"掷之城隅"。冯从吾见自己呕心沥血经营多年的书院毁于一旦,悲愤成疾,第二年便去世了,终年72岁。
雍正十一年(1733年),清政府拨给关中书院帑(tang音躺)银一千两,作为书院经费补贴。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御赐书院"秦川浴德"匾额。三十六年(1771年),巡抚毕沅莅任之初,以为"移风易俗,教化为先",重视学校教育,于是重新修建关中书院。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关中书院改建为陕西省师范大学堂,当时成为西北5省的最高学府,民国时改为省立师范学校,直至解放。
今天的关中书院,已成为一所大学的一部分。走过牌楼,远远看见书院深处一栋古朴的青砖建筑,约有六间宽两丈深,上面的匾额“允执堂”。那匾额上“允执”二字恰恰就是关学的要旨,最早出自《论语》“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
我以为老先生之所以选择“允执”,最为深刻的含义是折中程朱理学和王阳明心学之意。当年北宋末年的张载所以能够在程王学说笼罩下独辟一块天地,创出“关学”的名号来,就是奋力强调“知行合一”。以至于岁月年轮转过了二百多圈,冯从吾依旧能够在蒙受冤屈的情况下,迷醉于创办关中学院,力图使关学的精髓薪火相传。当代教育学家陶行知为关中书院题写了楹联:学春蚕吐丝丝丝不断;做蜡烛照路路路通明。(整理:奚斌锋;资料图: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