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如何,短期内,“国有林”普洱茶在场面上是不能公开交易了。对于广大经营者来说,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转折点。
以薄荷塘等为代表的“易武国有林”系列普洱茶,其“身份”的合法性是时候进行清算了。
11月26日晚的央视《经济半小时》栏目,以《哭泣的“绿肺”》为题,曝光了易武国有林自然保护区内毁林种茶的严峻现状:部分茶农为了一己私利,采用围剥树皮、施用农药、刀砍等方式,大片毁坏原始森林,生态的破坏令人触目惊心。
业界素有“易武最好的茶都在国有林”这一说法,由此生发出的高杆古树、单株等概念甚嚣尘上,薄荷塘、弯弓、茶王树、铜箐河等国有林山头茶也成为一众茶客津津乐道的高端茶代名词。
茶本无罪。有罪的是利欲熏心的毁林者。在易武国有林自然保护区内,原本就散落着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废弃古茶园、原生古茶树,这些“无主”的茶树,是当地村民重要的经济来源之一。村民在保护区内私自采茶,尽管不合法,尚不至于对原始森林造成直接危害,有关部分也长期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但毁林种茶的性质就完全不同,这已是赤裸裸的违法犯罪了。
很多事情,可以做,但不能说;也有很多事情,可以说,但绝不能做。比如易武镇上,家家都在兜售“国有林”普洱茶,至于来路,除了卖家谁也说不清楚。如果卖家非要说“国有林”是自家茶园的,那几乎等同于“自首”了。
事实上,国有林并非易武茶的专属。在勐海县的布朗山系,都有大面积的国有林分布。坊间炒作之风盛行,人为将“国有林”划定为普洱茶的一个门类,以此标榜茶树的生态、树龄、品质等要素,也不过是为了卖个好价钱。但茶叶是否真正产自国有林,就如同满大街的“古树茶”一样难辨真伪了。
央视此次曝光,某种意义上来说有助于公众重新审视“国有林”普洱茶“身份”的合法性问题:盗采等同于盗猎,以后谁还敢名目张胆兜售来源并不光彩的“国有林”?在自然保护区内垦荒种植的“国有林”则更不堪,可以直接称之为非法产物了。
无论如何,短期内,“国有林”普洱茶在场面上是不能公开交易了。对于广大经营者来说,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转折点。前述几个知名的易武国有林山头茶,也会因其“身份”的尴尬,令经营者进退维谷。
但那些贪图尝鲜的茶客们,才不去理会什么来源合不合法,只要好喝、有面子就够了。或许因为“国有林”的成为禁脔,之前的存货益发显出稀缺难得,想来也在情理之中。
简单曝光了事,并不能从根源上杜绝毁林种茶现象的屡屡发生。当地茶农也要生存,如何合理开发利用既有的国有林茶树资源,才是有关部门应该认真考虑的事情。
文:老茶鬼(茶业独立评论员)2019.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