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喝普洱茶的时候,很多新人都喜欢听普洱茶的故事,这也是几乎所有喝茶人的必经之路,记得刚开始学习茶的时候,都是用虔诚的态度听故事,读茶的书,有传说,有应用,有科学,有各种各样茶山的经历,喜欢看文字的美好叙述,这些内容仿佛是身临其境,加上辅以联想,非常希望体验真正的茶。是地,茶的故事,赋予了我们想象的完美空间。
会思考的人,已经明白,故事,在某个层次,是一种认同,无论是叙述的,还是修饰的,这些都是一种认同,通过信息对称,以好奇的形式引起兴趣。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喜欢听故事。然而,现实很残酷,很多人并没有达到自己想要的,于是,用“茶无上品,适口为珍”来做释然。因为,实在搞不清楚了。如果我们喝茶人,有逻辑,我们会发现,是自己被自己绕进去了。怎么回事呢?就说一句正经的话,真正的茶,会把我们绕进去么?真正的茶,是不会把我们绕进去的,因为,茶越喝越清醒,这是全世界人类在潜意识里,共同的认知。可我们在现实中,并没有得到,反而越糊涂,这里的原因在于,我们心里的小揪揪,喜欢贪便宜。
我相信,每个喝到真正古树茶的人,这些能消费的人都比我成功,尤其是他们在自己专业上,是非常有本事的,有自己的建树。对茶来说,听故事,是希望有价值,尊重中国文化,为省力,希望有真茶可饮,互惠互利。在选择的时候,我们希望选择有水平的专业作为参考依据。在这一点上,选择大品牌、名人、专家、教授最为合适,他们是权威与公信力的代表。是得,当初,我也认为,这个是最棒的选择。
事实是,我们错了,在学习的路上,通过交流,我们会得到三个答案,曾经的茶有效果,现在的茶是现在的茶。曾经的茶可能有效果,但古人说的不一定对。曾经的茶可以承认事实,但现在的茶没把握,不确定。综上所述,茶行业的从业者,有很多,也无法确定茶叶是否能继承曾经的茶,久而久之,使得我们认为,茶不再有继承价值。在这样 的情况下,我们产生了喝茶是喝茶,理论是理论的尴尬境地。最终,我们会得到一个很奇怪的事实,我们选择茶,只是体现自己的消费能力,以及我选择茶,只是你在我心里应该有多少价值。我们会看到一个现象,很多有地位的人选择茶,是根据你在他心中的地位选茶,而不是茶本身,这样的好处是,我认可就好,坏处是,我们喝的不是茶,喝的是——风险。这些都是消费者选购茶叶时的误区,或者说是对现有无价值茶叶的总结,因为我们无法确定是否安全,最后,为了省力、放心,我们需要品牌、名人、专家、教授做背书。
可这,不符合所有人的三观。因为没有继承的茶,成了“庞氏骗局”这个大饼越大,越无法继承,行业越是不健康,因为泡沫越来越大,基本需求无法满足人的需求,或者说,没有人吃得饱的时候,也就意味着消费者对茶行业的信心处在崩溃的边缘,消费者不是傻瓜,不是韭菜,都是心知肚明的,因此,在没有保证效果的情况下,一些头部有消费能力的消费者转换了目的,普洱茶成了投资的产品,而这个产品又有多少人可以兑现?
在这里给大家做参考,这些是游说消费者的方法,普洱茶是“可以喝的古董”,随着年份越来越高,可以增值。买了可以存着,相当于投资银行,存钱,等到升值的时候兑现,当市场热的时候,你抛出去,就兑现了,那时候,你只要抛,就会有人要,不愁没人要,然后例举自己成功的案例,基本都类似的话。消费者若是有疑问,比如,那如果没人要呢?可以存着自己喝,茶是可以存的,可以越陈越香的。这些套路屡试不爽,头部的人都是赚钱的。而开过箱子喝过茶的,价格会大打折扣。而能这么玩的市场,大多是大品牌,大企业,专家教授也会站台,行业不会倒,这些也是我们喜欢听故事,要品牌的又一个原因。
以上这些条件,并不能解决,我们对茶真正信任的问题。最终我们把自己变成了虚幻泡影,让自己活在了梦幻中,骗了自己,还让周围的人变成了妄想。当我们有些人有梦想,认真去做茶,寻求,继承历史真相的时候,我们心里会笑他们,也有的,会敬佩他们的执著,有些人会善意地说,别太认真了,认真了你就输了。于是,我们的中国茶行业——永远,永远,永远,比不过立顿。这是我们自己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