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明与黑暗
2007年,那时我们还年轻,刚刚由绿茶粉步入工夫茶的领域。从用大杯泡茶到把各种茶塞进同一个壶,再倒进公道杯,感觉自己就会茶艺了。那时单纯的我们没有任何的偏见,凡市面上能买到的茶基本上都想买回来试一试,但对于普洱茶,的确看不懂。不但分茶麻烦,而且味浓而苦,有些更是五味杂陈。尤其是经历了2007年普洱茶突然火遍全国,又轰然崩塌的戏剧性一幕,更是为普洱茶蒙上了灰暗的面纱。
✦
战国时代
正当我们以为普洱茶会逐渐消弱的时候,它却逆势而上,短短几年时间又站上了茶行业的风口浪尖。从网上9.9元包邮的低端普洱,到知名品牌几十万一饼的金融产品;以及各大山头的古树茶;还有不同厂家的高端拼配茶;一时间,消费者也是眼花缭乱,尤其是网红的直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坚定的观点,而且是可以咬断铁的坚定。有人说9.9元的才是老百姓喝得起的口粮茶;有人说大厂拼配才是传统好茶;有人说只有大品牌才值得信赖;也有人只喝小众品牌。在此普洱茶的“战国”时代,只要你敢摇旗呐喊,就会有粉丝,销量全靠音量,战争还刚刚开始。
✦
中流砥柱
作为从喝茶到做茶的普洱茶发烧友,我们当然是喜欢普洱古树茶,而且更喜欢喝山头纯料,因为一山一味的乐趣,是人为拼配无法替代的。我们多次强调,我们不反对拼配,但普洱茶的拼配是复杂多变的技术,不是每个品牌都能掌握的。也并不是拼配的茶叶就更差,而是古树山头茶拼配后,很多就失去了个性,花高价做一款普通、无特点的产品是得不偿失的,这也是很多大厂不愿意介入古树茶的根本原因。但只要你认识做普洱茶的人,无论是品牌还是工厂到普通茶室老板,肯定更愿意喝普洱古树茶。也就是行业内公认的,古树茶就是普洱茶行业的中流砥柱,也是普洱茶“神话”不灭的根本原因。虽然有少许嘴硬的“大师”会讲台地茶才是普洱茶的主流,但嘴上可以不承认,身体很诚实,回到家还是会忍不住偷偷地喝古树茶,为了利益,这些“大师”也是很不容易。其实,承认古树茶好,也不会影响台地茶的发展,就像我们的民族品牌五菱神车,从来没说国外高端车不好,但也不影响自身的发展。偏偏茶行业就要说自己以外茶叶不好才能发展?
✦
因祸得福
云南古树茶的存在,有太多的辛酸和幸运。遥想清代贡茶时期,从雍正到道光,大约200年,乔木普洱茶统治整个云南,闪耀整个中国。但随着战争带来的国运衰弱,普洱茶树也被逐渐荒废,与森林慢慢融为一体。就算是新中国的到来,也没有给古树茶带来一点曙光,因为为了更好的管理和更高的产量,全国开始推广台地茶,连很多茶人都不记得我们传承了几千年的乔木或大型灌木茶树了。很多地方更是把产量不高的老茶树挖掉,种植新的台地茶。只有云南,因为偏远,因为落后;因为少数民族的多样化;无意中保留了几十万亩级的古树茶茶园。虽无人推广,因为推广不符合大厂的利益,但真相永远是捂不住的,好茶也不会逃过老茶客的口感,最终,我们老祖宗追求自然的乔木茶树在不经意间又战胜了英国人发明的台地茶。我们是不是应该承认老祖宗的智慧呢?是否在种植茶树时应该知道不同的方式呢?
✦
百花齐放
如今,我们已经不用再为古树茶摇旗呐喊了。老班章、冰岛、易武、弯弓、倚邦、天门山、刮风寨等等。一个个响亮的地名正把所有普洱茶品牌的光芒掩盖。这些响亮的名字后面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山高路远,远离城市。这就注定无法集中生产,每一个山头都有数个的手工初制所,每家每户都具备生产手工古树茶的条件。由于市场的需求与竞争,每个寨子都有很多熟练的炒茶工。这就让普洱茶的手工工艺自然保留并传承,也让不同山头的口感风格得以传播,而越是发达的地方就越容易机械化,一旦机械化和标准化以后,茶叶就失去了灵魂,最终沦为普通产品和炒作的工具。
✦
领袖的力量
古树茶占云南茶叶的总产量并不高,大约5%左右。但古树茶犹如一个企业的创始人或者一个国家的优秀领袖,数量不是关键,质量才是关键。一个没有优秀领导的企业或是国家,是否能顺利发展?这个不言而喻。除云南以外,很多知名的茶区之所有能够长久不衰,也是能够保留老茶及传统工艺的地方,能够让少数茶客喝到本区域天花板级的茶叶,才能吸引更多的发烧友追捧。而一些丢掉自己传统工艺和老茶树,完全重新种植台地茶的区域,往往沦为低端茶叶的原料供应链或者代加工基地。这就是传统行业的弊端和短板,永远无法从创新上颠覆,虽然有很多割韭菜成功的案例,但都无法持久,最终都会回到品质,回到口感的基本点。毕竟我们几千年的口味,想用简单的新品替代,几乎不可能。
✦
脊梁
从普洱茶“神话”不倒的案例,希望能给我们茶叶及传统行业更多的启示。虽然我们身边有很多企业没有优秀的产品,而全靠新技术割韭菜,照样活的非常滋润。这些人从某宝到坑多多再到某抖,人没有换、产品也没有换、套路基本一样,甚至消费者也没变,同样赚的盆满钵满。反而认真做产品,坚定做品牌的人处处举步维艰,这就是生活,这就是世道。一定是好人更难,但一定要坚持,就像人体,负重前行时,脊梁永远承受最大的压力,但脊梁不可能放弃,放弃就等于倒下。愿我们更多的企业家能走向行业的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