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喝的不再是茶的味道时,那又是一个什么样的感觉。茶外之茶,是何等之茶?此境又是何境?
豪迈之境
一种豪迈。琴棋书画诗酒花茶,往往不分家,特别茶酒更是如此。“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会须一饮三百杯。……但愿长醉不愿醒。”茶虽未有酒之如此豪气,但也少不了一种豪情。“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还是一到七字的对仗茶诗,也甚是优美。“茶,香叶,嫩芽。慕诗客,爱僧家。碾雕白玉,罗织红纱。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夜后邀陪明月,晨前独对朝霞。洗尽古今人不倦,将知醉后岂堪夸。”
深情之境
一种深情。这可回溯一下,宋代那个让令词转向慢词的开山大师柳永,“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摧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今宵酒醒何处……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这种深度,好像玩茶是玩不出来的。且看看宋代令词的大师黄庭坚的词,“汤响松风,早减了,二分酒病。味浓香永。醉乡路,成佳境。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对影。口不能言,心下快活自省。”茶如故人,万里归来,相对无言,却又满腹真情,那是怎样一个沉静、深邃、超然、而又思绪绵远的境界。以此词,可见,茶亦可付深情。
随安之境
一种随安。“天意昭炯,我自独行,天地虽不容我,心安即是归处”这是电影《通天帝国》中唐代狄仁杰讲的一句台词,这是历经沧海桑田、人生百态、尘世风浪后的一种内在的安宁与归隐。茶似乎也有此境,茶香四溢的宋代大文豪苏轼,便是诗曰“此心安处是吾乡”。宋人杨万里有诗曰“江湖便是老生涯,佳处何妨且泊家。自汲淞江桥下水,垂虹亭上试新茶。”宋陆游,曾任武夷山冲佑观提举(茶事官),后人尊称茶神,其《雪后煎茶》亦然,“雪液清甘涨井泉,自携茶灶就烹煎。一毫无复关心事,不枉人间住百年。”晚年的陆放翁,不再从事政务,更将自己安放于茶中诗里。
空灵之境
此境是风雨历练后的达观,是内观自我后的通透,不是随便人都可以达到的。儒家经典里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道家的《道德经》提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佛家本性为空,这些都是至上之境。茶人可以无限接近这种境界。像茶一样,日渐去掉身上的苦涩、杂质,把成长的内质,通过时间的转化,最终变成精华,孕出芬芳。茶者,内心向空,逐步修达圆觉圆融,向此境进阶即可。
茶之境,心之境,随茶随境随己,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