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残酷,却是现实。
市场蛋糕没有做大,行业却出现新形势的垄断。
很多中小茶企的市场,被逐步蚕食。市场有人进有人出,有人好有人坏,是正常现象。但这几年,时代变局中,会有很多中小茶企倒闭。
茶老板,撑不住了
周末,被茶商老王叫到他那里喝茶。
关系比较铁的缘故,喝了几泡茶,老王关上办公室的门,问一句:最近茶叶够不够卖。
老杨一脸无语,玩笑地说:卖茶的,谁的茶叶能卖完。您老人家要不要来两套云上冰岛,货真价实的冰岛老寨,再加上这包装,以后我要是找女朋友,她爸刚好会喝普洱茶,一套茶就能走进老人家的心。
王老板脸色铁青地看着老杨:我跟你说正经的,现金流撑不住了,缺茶的话,我按成本价给你。
老杨瞬间开启哭惨模式:大哥,你也是知道的。我前两年还是非名庄不喝的,现在我改喝茶了,就是为了省钱。
王老板强装笑脸:没事,这几年都难,我再想想办法,实在不行,我先把车卖了。
老王好歹也是混山头的茶老板,2016年在山上倒卖原料,站在行业的风口,两年就买了保时捷。本想着老王是装穷,莫不是真穷了。
老杨忙问一句:大哥,不至于吧。
张老板有些哽咽地说:兄弟,没骗你,我卡里不到6万块钱。房租一个月2万,8个员工,工资将近4万。11月发完工资,12月就不知道怎么办了。今年春茶你也知道的,茶叶不好卖!能想的办法都想了,我比你大20岁,要不是实在没办法,不好意思找你的。
弟弟兄兄的,话都说到这份上了。老杨只能硬着头皮借给老王10万,又按成本价买了他10万块的昔归,留着自己喝。这样,老王自己卖点茶叶,应该能撑到明年春茶了。
事情搞完,老杨又忍不住说一句:哥们,少收点茶叶啊!钱都压在茶叶上干什么,保现金流就是保命啊。
老王突然幡然醒悟似的,说:你入行时间短,没赶上好时候,16/17/18年,在山上卖原料,茶叶根本不愁卖!茶就是钱,囤进来就是赚。有人来找茶叶,自己没有卖的,那种心情,你没体会过。吃惯了红利,认为市场会一直好,19/20年也想赌一把。结果钱都套在茶叶上了,到现在还没变现。
老杨点点头:没赶上,也是好事。年轻时候栽两个跟头,短时间内有点痛,但长远来看,是好事。太过一帆风顺,会忘乎所以,不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的。
毕竟,一个产业的红利就那么几年。而那些错把时代的红利,当成自己本事的人。
前几年赚来的,都被套进去了。
回来的路上,心里五味杂陈。外面光鲜亮丽,开豪车的茶老板,内地里却拆东墙补西墙,险些发不出员工的工资。
然而,这两年的茶行业,这样的茶老板,何止一个两个。大多数茶商,只能煎熬中硬挺。
红利过去了。茶叶,真的不好卖了。
缓慢增长的市场
普洱茶,是目前茶叶市场最火的茶。
名声很大,实际上,普洱茶的市场,并没有那么大。
2019年,普洱茶产量15.5万吨,内销10.55万吨,内销额115.3亿元。
2021年,普洱茶产量16.1万吨,云南成品茶均价122.8元/千克。按这个价格估算,普洱茶产值197.7亿元。
但每年大约有三分之一的普洱茶没有主动售卖,内销额初步估算,大约125-135亿元(目前还没有准确的数据)。
大约130亿元的内销额,这是目前普洱茶市场的规模。然而,与130亿元的市场相对比的,是直播背景下的超级茶叶个体。
新形势的垄断
茶叶直播,彻底改变了茶叶市场的游戏规则。
原本,一个100人的茶企,1年才能创造1亿元的营销额。然而,直播大背景下,一个主播一年就能卖1亿的茶叶。
茶行业的头部主播,大主播一年卖1亿,虽然只有几个人,也能分走几亿元的市场。中等主播一年卖几千万,这样的主播,并不少。中小主播,一年卖几百万,也相当于一家30人茶企的营销额。
普洱茶,总的就是130亿元左右的市场规模,前面的主播就分走很大的市场。原本养活大多数的财富,正在向少数人手中转移。
消费没有迅速增长,主播个人销量却在飞速增长。这意味着:很多中小茶企线下的市场,被直播收割走了。
无法转型的小茶企
中小茶企,尤其线下传统茶企,面对直播,毫无还手之力。
有人会说,小茶企也可以做直播呀,一起进入市场卷。
茶老板也想。但是,直播这东西,背后需要一个团队。很多小茶企的老板,都是40/50岁的人了,面对直播这种新玩法,根本不会。
纵然舍得花钱找人培训一下,还可能被骗(培养主播的骗子很多)。
很多小茶企想做却做不起来,纵然舍得花钱,也培养不出可以直播的人。
成本,线上碾压线下
同样的茶叶。线下,员工工资,房租水电是开支的大头。像昆明卖茶的,少一点的房租成本1万块一个月,贵一点的3-5万,甚至更高。工资也不便宜。
就算没有工资,有的夫妻店,一个月要卖多少茶叶,才能挣一万块的房租。
而线上,同样有工资。用运营换来几乎免费的流量。这种情况下,同样的茶叶,线下800一饼,才能挣回来成本。而放在线上,500一饼,照样有得赚。
同样的茶叶,茶客肯定愿意买500块一饼的线上的茶叶。
这无关对错,很残酷,但这就是现实。
最先倒下的,个体店
线下门店的背后,有的是茶商,有的是为生活奔波的夫妻店。
茶商,主要赚春茶的钱。行情好的时候,一个春茶做下来,一年的费用几乎够了。
行情不好的年份,像老王一样,熬过去,等到春暖花开,春茶来临,也就不那么难了。
但是,很多茶行业的小老板,夫妻俩开一个店,没有春茶走量,平时靠零售,前几年在某信积累了一些客户,日子还过得下去。
小老板渠道有限,收茶的时候,资金拼不过茶商,茶农不会只卖古树。小老板只能从料头的手里拿货,却没有成本优势。
直播的出现,还用更低家价格,把小茶店的客户也抢走了。
这类小茶店,会是最先倒下的一批。
残酷的现实:在时代的大趋势面前,根本毫无办法。
但卖茶几十年,小茶商也是无法中途转行的。小微茶企,正如浪花一般,被时代的洪流推着,滚滚向前。
摆在他们面前的,无非两条路:去偏远的山头,收便宜的原料,冒充名山卖。
或者,在自己的老店里,改头换面,做品牌的经销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