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是品的美感之道,它通过品茶活动来表现一定的礼节、人品、意境、美学观点和精神思想的一种行为艺术。它是茶艺与精神的结合,并通过茶艺表现精神。中国茶道的主要内容讲究五境之美,即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环境,同时配以情绪等条件,以求“味”和“心”的最高享受。被称为美学宗教,以和、敬、清、寂为基本精神的日本茶道,则是继承唐宋遗风。茶叶之美翠叶烟腾冰碗碧,绿芽光照玉瓯青“茶有千万状”。千姿百态、丰富多彩...
查看全文 >
茶的存在,远比你想象中的久。早在神农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发现茶有多种功效。“神农尝百草,日遇72毒,得荼而解。”其中,荼即为茶。后来东汉名医华佗在《食经》中说:“苦茶久食,益意思。”蛮荒时期,我们的祖先因为生产力低下,常常食不果腹,那时采食茶叶完全是为了充饥。后来随着物质文明的提高,茶才从食粮里分离出来,成为解渴生津、消除疲劳的饮料。据说,云南景迈山上的布朗族人至今还保留着这样的习惯:他们上山劳动时...
查看全文 >
《品茶图》 文徵明观古人山水画,每每喜见崇山峻岭之中,稍得清旷处,一小屋,屋前空隙之地,微有人影,多半高士一,小童一;高士枯坐,小童俯首茶铛炉间。眼光继续寻觅,则屋旁不远,有溪流,上有短桥。桥上偶有人,即有亦仅一,或负樵或骑驴,断不至多。如此构图,乃表达人之楔嵌深邃山野最美最宜之镜也。《品茶图》局部倘为风雨之日,树头低压,桥上樵夫弯身急行。若值大雪,则远山皑皑,而桥上骞驴提蹄不前如凝,防冰滑也。无...
查看全文 >
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尘心洗尽兴难尽,一树蝉声片影斜。在我小的时候,从我妈妈任教的学校,到我奶奶居住的君山后老家,从山门前上山,半道上有一个茶寮。那是一个种西瓜的老人,西瓜成熟了,他就在瓜田不远的半道上,搭了这样一个简陋的草棚,卖起西瓜。那个年代,过路的人买一整个西瓜是极少的,所以那老人预先把西瓜切开,一片片竖立在案板上。最薄的,还没有我们课本厚,一片两分钱。案板的边上,一个石垒的土灶,...
查看全文 >
作为不懂茶“风情”者,还居然当上了娄底市茶业协会“秘书长”,还“大言不惭”的写了些许“茶文章”;现在想来,我总觉得自己真的很“混”。让我品佳茗就相当于“乌龟吃荞麦”,多是糟蹋了啊;好在“禅茶一味”拯救了我;无论是禅意还是茶味,我从来不能像资深品茶专家梁兴先生那样,对茶有着独特的“世界观”与“方法论”,能体会和参透“品茗”之后的丰富与高华。因为禅与茶,都慈悲为怀。 茶,拆开笔画就是——人在草木...
查看全文 >
“茶”字:是人在草木之间,达到最高的境界,叫做天人合一。如果你读禅宗的书,会发现茶跟禅经常被引用。我记得有一个禅师,有一天弟子问他:师父,你都是怎么修行的?这个禅师就说了:我啊,吃饭的时候吃饭,睡觉的时候睡觉。徒弟就说:一般人不也是这样吗?为什么,你有什么特别?他说:一般人吃饭的时候百般计较,睡觉的时候千般思索,在吃饭的时候老是想,昨天的那一餐比较好吃,明天还要吃更好吃的。你眼前的那一餐饭永远不是...
查看全文 >
/ 一叶落而万象生 /■ 茶是中国名片之一,具有悠久历史,经历“发乎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而盛于宋”的过程,古时称为“荼”,可见于《诗·邶风》:“谁谓荼苦,其甘如荠”,这里的“荼”便是茶。事实上,荼并非全是茶,茶于当时没有独特称谓,乃与其他“苦寒秽草”并称为“荼”。始自大唐陆羽作《茶经》,“茶”方才从“荼”中正式分离并沿用至今。 《茶经·一之源》有云:“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其字,或从草,或从...
查看全文 >
先读一下这首诗:【终南】先秦:佚名终南何有?有条有梅。君子至止,锦衣狐裘。颜如渥丹,其君也哉!终南何有?有纪有堂。君子至止,黻衣绣裳。佩玉将将,寿考不忘!这首诗的大意是:终南山上有什么?有山楸来有梅树。有位君子到此地,锦绣衣衫狐裘服。脸儿红红像涂丹,莫非他是我君主?终南山上有什么?有棱有角地宽敞。有位君子到此地,青黑上衣五彩裳。身上佩玉响叮当,富贵寿考莫相忘。这是先秦时期盛赞秦襄公的诗。01秦襄公...
查看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