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盼儿斗茶
近期热播的《梦华录》第十六集中赵盼儿(刘亦菲饰演)与茶汤巷老板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斗茶。 赵盼儿以茶为画作出的茶百戏震撼全场,赵盼儿的点茶茶汤顺滑,击拂化用琴技中的拂弦,汤花绵密,“水痕”晚露而不散,茶味清香悠远,高下立分,自然赢得了比赛!
赵盼儿以茶作画
梦华录:宋代点茶是怎么回事?
点茶是唐、宋代的一种沏茶方法。点茶是分茶的基础,所以点茶法的起始不会晚于五代。点茶是古代沏茶方法之一。点茶,也常用来在斗茶时进行。它可以在二人或二人以上进行,但也可以独个自煎(水)、自点(茶)、自品,它给人带来的身心享受,能唤来无穷的回味。
赵盼儿点茶
宋代,中国的茶道发生了变化,点茶法成为时尚。和唐代的煎茶法不同,点茶法是将茶叶末放在茶碗里,注入少量沸水调成糊状,然后再注入沸水,或者直接向茶碗中注入沸水,同时用茶筅搅动,茶末上浮,形成粥面。其实,点茶就是把茶瓶里烧好的水注入茶盏中。具体操作是:在点茶时,先用瓶煎水,对候汤要求与唐代是一样的。而后将研细茶末放入茶盏,放入少许沸水,先调成膏。所谓调膏,就是视茶盏大小,用勺挑上一定量的茶末放入茶盏,再注入瓶中沸水,将茶末调成浓膏状,以粘稠为度。
宋代点茶的集大成之作是《大观茶论》,作者是宋徽宗。“唐煎要去煮,加了些调料,所以失了茶之本味;明清泡又在宋代点茶之后,所以中国古茶道中最值得研究和推崇的其实是宋代点茶。”宋联可表示。她很小就接触到《大观茶论》及宋代点茶。
咬盏
宋代是中国茶文化的鼎盛时期,上至王公大臣、文人僧侣,下至商贾绅士、黎民百姓,无不以饮茶为时尚,饮茶之法以点茶为主。
点茶是两宋饮茶的主流形式,是中国古代茶艺的代表之一,已传播到日本、韩国、朝鲜,它对日本抹茶道和高丽茶礼产生较大的影响。它的重现具有历史、文化、艺术、科学等多重价值和意义,使得衰落700多年的古茶礼,通过后人对宋人留下大量史料和书画作品的研究和梳理,仿制出宋代团饼茶,复制出宋代点茶茶器、宋人服饰和茶礼,推进了中华茶文化完整保存的进程。
宋朝盛行斗茶之风
斗茶
斗茶,在早期是指流行于民间的一种茶农之间评比茶叶优劣的自发性娱乐活动,又被戏称为“茗战”。 唐人冯贽所撰的《云仙杂记》中就有“建人谓斗茶为茗战”的记载,这也是我们所见最早的有关斗茶的文献。 这里的“建人”是指福建人,由此可以推测,斗茶,始于唐代福建建安一带。 到了宋朝,建安北苑成为当时最负盛名的贡茶区,为选出进贡朝廷的上品茶,斗茶之风兴盛起来, 斗茶逐渐成为一种集观赏性、趣味性、娱乐性于一体的大众化活动。
李昇《货郎图》
宋代的斗茶,从茶民制茶者到茶商,从民间到皇宫,从百姓到文人雅士, 几乎是各个阶层都爱玩斗茶。茶民制茶者玩斗茶,是为了自己的茶得个好名次;
茶商玩斗茶,是为了更好地推销自己的茶饼;百姓与文人雅士玩斗茶,则是闲情之趣。
斗茶的范围也十分广泛,诸如茶的产地、品种,茶叶的做工,以及烹茶所用的水,盛茶的茶具,有关茶的典故和斗茶者的见解等,这样的斗茶活动不仅促进了茶叶品质的提升和品茗艺术的发展,而且也促进了茶叶贸易的增加, 为中国茶文化添上了浓重而又精彩的一笔。
大白茶树
茶文化番外篇
不知哪位智者先说起这样一句了不起的话:没有文化的茶叶,只是一片树叶而已。
茶,因为积淀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而超乎人间千般饮品,而具独特魅力,而耐人寻味,而凝聚无限价值……
创造文化的是活人,承载文化的是典籍、是传说。古时的活人不再出声,留下的典籍或传说则一直给后人以惊喜――
蓝姑《太姥娘娘》
品味蓝姑施白茶救麻疹病儿的传说,或许能让我们领略到三千年前帝舜时期的道教文化,去感受远古的文明……(太姥山古为仙山,有南极仙翁在此修道,当年蓝姑就是在梦中得到南极仙翁的指点,才在鸿雪洞上方采到白茶。)
品赏陆羽的《茶经》,我们有可能重温一千年前的历史、观赏到大唐世界的风花雪月……(陆羽在《茶经》一书中,曾特地提到白茶的产地:“永嘉东三里有白茶山”后经证实就是现如今的福鼎太姥山。)
福鼎白茶太姥山核心产区
品读赵佶的《大观茶论》,能让我们感受到宋朝的白茶之风,当时朝庭上下莫不以饮白茶为人生幸事,宋徽宗赵佶,不但在皇宫中与群臣斗茶品旗枪(白牡丹白茶),而且还饶有兴趣地为白茶写下这篇专论;
荒野白牡丹
曰:“白茶,自为一种,与常茶不同。其条敷阐,其叶莹薄,林崖之间,偶然生出,虽非人力所可致。有者,不过四五家;生者,不过一二株;所造止于二三胯(跨)而已。芽英不多,尤难蒸焙,汤火一失则已变而为常品……”字里行间,透出这位治国无方、嗜茶无度的国君,对白茶有多么偏爱!
品茶品文化,白茶因其无与伦比的历史长度,因而获得底蕴深深的文化厚度。
白茶因其深厚的文化底蕴,而更具价值,并因而名列六大茶类之首。
我是金莲爱说茶,专注福鼎白茶,传播茶文化。原创不易,如果写的对您有帮助请点赞+关注哦,我们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