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茶的“耐泡性”已然成为品鉴普洱茶的一项指标,导致很多初入茶圈的朋友误以为耐泡的茶就是好茶,甚至把耐泡性生拉硬扯过来作为鉴别老茶年份或者鉴别新茶树龄的万能指标!其实,没有任何前提条件的“耐泡性”对普洱茶来说一文不值,是一种不准确、不恰当、不科学、不负责的套词!
对一款茶耐不耐泡有两种理解:一种是用审评杯测试,即长时间浸泡之后茶汤的浓度;另一种是用常规冲泡方法,看这款茶最多能冲几泡。
前一种方法貌似客观,却没有实用价值。因为它测出来的是这款茶水浸出物的大致总含量,含量大只能证明该茶叶内涵物质丰富,但并不意味着越丰富就越好,比如有些野生茶内含物质就很丰富,但苦若黄连难以入口,甚至有毒。有的台地茶测试下来也很丰富,却苦涩不堪,怎能说是好茶?
后一种方法好像很实用,但主观因素太多,一样不可取,因为冲泡道次受茶叶本身水浸出物在开水中的析出速度影响。举例说明:有A、B两款茶样各8.5克,同样用100CC的盖碗冲泡,每道次10秒出汤,结果A茶冲泡至15道还有茶味,B茶到12次即汤质薄弱,似乎A更耐泡一些,但换成6秒出汤,A可冲至18道,B却达到24道,从中我们可以看出,B茶样的析出速度比A快,改变浸泡时间之后明显更耐泡了,那这两种茶样谁更耐泡呢?
其实,客观分析茶叶的内涵物质、水浸出物、析出速度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在投茶量、冲泡时间、冲泡器具、水温均不改变的情况下,至少还受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
▼
1、茶树品种
普洱茶最引以为豪的特点是越存越佳,它的前提条件之一便是内涵物质在所有茶叶品种中占尽优势的云南大叶。以云南大叶为原料的茶品自然不能去PK其它小叶种的茶品,这是以大欺小。即便在云南普洱茶产地范围内的大叶树种,本身的内涵物质含量便不尽相同。群体种的如勐海大叶种、勐库大叶种、凤庆大叶种…无性系的云抗10号、云抗14号…其理化成分总量不同,所占比例不同,以这些茶树为原料加工而成的普洱茶,品质特点各有千秋,岂能用一个“耐泡性”便将其排出优劣来?
▼
2、茶树树龄
树龄并不是决定性因素,气候生态环境才是决定性因素,树龄的讨论必须是在同等气候生态环境的条件下才有意义,否则就如关公战秦琼一般,在同等气候生态环境下树大根深的古树自然占尽优势,小树只能一旁偷偷抹泪了。
▼
3、采摘嫩度
从同一片茶园鲜叶的嫩度上看一芽两叶、三叶的青壮叶比等级高的嫩芽茶耐泡。如果采入一定量的茶梗,茶梗中含有很高的氨基酸和香气物质,它的质地比叶片要“硬”,相对于叶片来说耐泡度又更高。不同茶园,则持嫩度高的茶叶比持嫩度底的茶叶耐泡。
▼
4、采摘季节
一般春茶相比秋茶内含物质丰富,所以比秋茶耐泡。
▼
5、采摘时机
根据各个地区的地理条件,采摘时间并不是越早越好,太早了芽叶尚未完全成熟,虽然有一定的鲜香味,但内含物质不够充足,滋味不突显,芽叶表面硬度不够,茶物质浸出速度过快而不耐泡。采的太晚芽叶就没有滋味,其内的营养物质会随着叶片的成长而输送开,慢慢向木质化发展,导致茶叶失去品饮的价值。
▼
6、茶品工艺
做茶工艺中揉捻过重,叶片细胞壁破损越多,水浸出物溶出也越快,耐泡度就会相应降低,茶滋味苦涩重。反之,揉成泡条,细胞壁破损不足,茶汁不易析出,茶倒是耐泡了,但滋味淡寡。发酵度浅的比发酵度深的耐泡,生茶比熟茶耐泡。
▼
7、茶品年份
有人说老茶比新茶耐泡,有人却说新茶比老茶耐泡。从理论上说,一款茶从新茶存放几十年后成为老茶,最终茶滋消散殆尽,成为无味的古董,当然是不耐泡了。但这个过程茶品的耐泡度与存放时间不是单纯的“斜向上”或“斜向”下直线,也不是简单的抛物线,它其实更像是波浪线:即在一段时间内更耐泡些,一段时间又不耐泡。
比如一款存放年限恰好达到最佳品饮期的老茶,就好像一个沉睡的人,为了保证自身机能运转,会关闭一些需要消耗能量的程度,让身体节能。节能后的老茶,自然需要花费更多时间去唤醒它。越老的茶,唤醒的时间需要更长。比如我们在冲泡老茶的时候,就要多洗茶一遍,这样能够让茶中的物质析出、释放,冲泡出来的口感更好。那这样看来,是不是老茶又比新茶耐泡呢?
▼
8、茶品形状
是紧压茶还是散茶、紧压茶的松紧程度(是机器压的还是手工压制的)、茶叶条索的完整和断碎程度、撬茶时对茶品的形状的改变等很明显地影响了茶品的耐泡度。
看了这八大因素,你还会轻易说普洱茶耐不耐泡吗?另外,我们在讨论一款茶耐不耐泡的前提必须是这款茶值得我们讨论,也就是首先得是品质好的茶,才值得我们七八泡、十几泡、二十泡…的试。试想一下:又苦又涩还有怪味的茶值得您冲几泡?所以,耐泡是好茶的特点之一却不是鉴别好茶的因素,所以不要用耐泡度去作审评,而应把耐泡当成好茶的一种享受。
本文原创 作者:刀哥 / 编辑:精灵/
何为好茶?如同在合适的地点遇上了合适的人,也就是一种机遇、一种缘分、一种福分和一种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