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茶人心思细腻,全身心的投入感受一杯茶。这不,一位朋友写下了【2008陈水仙】的喝后感,我们一起来感受文字与茶汤之美吧!
2008陈水仙-水帘洞
茶具:120ml白瓷盖碗
用水:农夫山泉-丹江口干茶木调香,含藤蔓香气,较新茶幽弱,温和,清纯无杂,条索较壮且紧结,深褐稍带红,尚亮不暗沉,摇香似木调+糙米香
【第一泡】注水2坐杯8出汤2,茶汤深橙黄近橙红透亮,水面木调香,入口甜柔醇厚,烘焙木调香落水,微苦瞬息化去,醇和绵密悠长,后韵久,舌面颗粒感强,杯底有奶香弥漫,带着半梦方醒的娇憨
【第二泡】注水3坐杯7出汤3,茶汤橙红深湛,水面有偏干而净的木调香和焙火香,茶汤浓厚醇滑,木调香沉静又丰裕,如同冬日壁炉里噼里啪啦的柴火,温暖而包容,入口微苦,马上转为悠长的气韵,让人不由微醺,回忆起冬天趴在窗台上侧头下午小憩的宁静,很短又很长,很远又很近,好像突然间什么都没有发生过的样子,既让人开心,又因为感怀而不禁难过,后调稍稍泛着一点调和的微酸,木质的支撑力和历史感都异常强烈,千头万绪,又只得默然
【第三泡】注水4坐杯6出汤4,茶汤橙红透亮,水面的木调香和焙火香底下透出丝丝奶香和清浅的花香,入口浓厚甜醇,干燥的木调香点缀了花香,甜和的滋味里融化进丝苦缕酸,整体上做到了丰富多姿却仍立体统一,仿佛立体现代艺术作品,多重元素有机地整合在空间之中,使得空间本身浑然天成,而最后蔓延开的清凉感,则画龙点睛地活化了整个空间,若海流暗卷,宁静之中蕴藏丰沛而广阔的力量,最重要的是清净柔和的质感,消去所有攻击性的感触,只滤下海阔天空的清明,以为尾韵
【第四泡】注水4坐杯23出汤3,茶汤橙红深湛,水面的木调香底下有不断开放的花香和奶香涌动,入口浓厚稠滑,清新的甜和影子般的苦裹在其中缓缓释放,舌面沙沙的,再从底下翻起轻盈幽远的花香,浓极貌无味,幽深不知兰,论安抚不如第二泡,论奇妙不如第三泡,这一泡却独得了绵亘深藏的窍要,至柔而行乎王道
【第五泡】注水4坐杯37出汤4,茶汤深橙黄偏红,水面木调-粽叶-奶香-花香调和错落,入口浓醇细滑,甜润尚清冽,稳定中带着清爽的神气,仿佛透过字迹看到的模糊面目,浑然苍劲,却仍旧从圆融里透出少年般清盛的朝气,回味悠长,甜爽温和而带着奇妙的一抹凌冽清寒,时光不折傲骨,只把满袖春华结实,所谓至死少年,合该这样,才配,那些把幼稚当少年气的,大概是见识太少
【第六泡】注水6坐杯50出汤4,茶汤深橙黄,水面粽叶香带花香,木调香略减且偏转向似藤蔓香,茶汤因浓而呈现出团聚收紧,清甜紧实,清爽稳定,香气自然,连清凉感都悠长依旧,但是润厚凝光的质感非得温度稍降才显出来,一瞬间让人后悔这一泡喝得太快,本该是稠滑似将凝乳膏的细腻丰润,却只剩半泡了,不免可惜
【第七泡】注水4坐杯82出汤4,茶汤深橙黄近红,水面的粽叶香调和了其余,入口浓厚甜滑,甜度较高似糖水,刚察觉粽叶香稍带着花香的清冷,而后凉感就泛滥起来,清神薄欲,稍晾后稠度增加,但略不及上一泡,随着清凉感的存在感加强而来石上清泉卷落花的爽冽,清丽秀色美则美矣,稠度的稍减仍然教人不免微憾
【第八泡】注水4坐杯172出汤4,茶汤橙黄,甜醇细滑爽冽,尤以清凉感表现令人惊讶,清幽绵长,不强,但宛如秋日里的深谷坠流,不似春夏激烈,却自绵绵不绝,甚而论之清冷凜肃犹有过处,与柔和润厚的茶汤游走两极而诞生奇趣,韵致奇幽
冲泡混合汤:甜醇厚滑,木调香强烈,花香细幽,粽叶香淡淡,调和带来了中正平和,甜爽而浓,且不会因为浓而跳变出微苦,唯一的小遗憾就是,调和并没有得出极致的稠度,且相对来说清凉感也更幽,不似后半场那样愈演愈烈的强存在冷泡叶底(400ml):甜醇清爽,仍浓厚,粽叶香带花香落水,尚清新动人
叶底:软亮,色匀(转色后的黄绿),呈干净的粽叶香稍带花香,具绸缎面观感。
注:本笔记仅针对陈水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