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可以说是我们中国的国饮,是世界的三大饮料之一,相传,我们的饮茶历史可以追溯到神农时期,而“茶”字的第一次出现,目前是王褒的《僮约》,统一“茶”字的命名,是唐代的茶圣陆羽,他写了一本关于茶叶的说明书,《茶经》,让茶与我们全世界的人相处了几千年,迄今为止,围绕着茶,有了各种周边的产物,故事,人设标签,以此拥有了许许多多关于茶的文化,茶,让我们的民族,增添了一份神秘与无上荣耀。
上一篇文章,我还说到了乾隆说陆羽的“惭拙”,为何今天要说陆羽茶经的标准呢?在这里我们需要了解一些茶真正的问题,任何人,事,物,在一定条件下,都是有高低之分的,乾隆,之所以说“陆羽惭拙”,原因是乾隆喝到了完美的茶,从茶具,炭火,茶叶,水,煮水的茶具,都是普通人难以达到的标准,所以,泡出一款完美的茶,是轻而易举的,而且,由于大叶种的关系,普洱茶无论是传统,还是科学研究来说,它的内含物质是高于小叶种的,因此,在理论上,普洱茶的耐泡度应该高于任何茶。
由于之前的文章为了说普洱茶的美好,借用了乾隆的诗句,但是在诗句中,乾隆也记载了,对陆羽的疑虑,那就是“惭拙”,那么陆羽真的是惭拙么?在这里,我们需要搞清楚一件事,陆羽对茶到底懂到什么程度,这样才能解开陆羽是否真的“惭拙”的标签,对么?那么我们先来看看陆羽对茶的一些历史依据。
在《陆羽自传》中,陆羽是个孤儿或者弃婴,三岁的时候,被竟陵龙盖寺积公大师收养,从文中,他自己说样貌丑,由于活得纯粹直率,我行我素,自以为是,刚愎自用,执着,诚信,眼里容不下沙子是对他的标签,俗人往往对他指指点点,甚至会记恨他,但他并不在乎。作为佛家,儒家的一员,还有他的为人,我们可以判断,他本人应该不坏,更有亲民的感受,为什么呢?从茶经中我们知道,茶的精神是精行俭德,因此从他的衣着打扮,行为举止来说,朴素的标签最适合他不过了,那么这与他专业又有什么关系呢?
我们知道,要符合“好”,我们需要用对等的认同价值去交换获取,作为好茶,也是同样的道理,从茶经对茶的描述中,茶价值等同于人参,而制作茶,陆羽是经常去原始森林采摘制作的,这就带出了一个问题,一个人能采摘多少茶?会不会带很多人去找茶呢?因此,我们需要不断体会茶经的内容来感受他说的到底是什么茶,为什么喝茶要加盐的本质。
从理论来说,盐有中和酸碱性的作用,也就是说,从某种层面看,盐可以用来解毒,陆羽在茶叶加盐,考虑到盐可以中和酸碱作用,茶在ph试剂显示是“酸性”,可以推测,茶加盐可能有某种解毒作用。也就是说,作为大众需求的茶来说,茶叶放盐是为安全考虑的,但陆羽本身自己做的茶放不放盐?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古代对盐的管控,读过历史的人是知道的,由此,可以看出,陆羽写茶经的思路颇有一番深意。
为什么会说陆羽是懂茶的呢,这里不只是因为他懂茶,还有旁人的证明,更有“陆羽鉴水”的故事做背书,因此,毫无疑问,陆羽是懂茶的。何以见得呢?在茶经中,有描述,茶,久服,有力,悦志,这句话,在唐朝药王孙思邈对茶的描述中,是几乎一致的。为什么要提孙思邈呢?因为孙思邈据说活了140岁,这在中国的医学界,可是奇迹,因为,目前的社会,能活到140的人,也不多,因此,他对茶的描述,是否也有话语权呢?那么孙思邈对茶,做了怎样的描述,陆羽又是怎样跟它有遥相辉映的呢?我们下期再来说明。
好了,今天的话题就到这里,欢迎小伙伴们来我这里实践,一起见证普洱茶的价值,我是仁易普洱茶,一个可以让大家明明白白喝茶的自媒体,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