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茶的故乡,经过漫长的历史跋涉,茶已在全世界扎下了根,成为风靡全球的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
今天,小编就带小伙伴了解一下历史上的“四杯白茶”,叨叨我们的茶文化。
茶圣陆羽在《茶经》里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便点明了神农氏是第一个发现茶的人。
第一杯,治病
相传神农因尝草药过多,所以中了多种毒。这时,恰有几片树叶落入口中,中毒得解。据推测,落入神农口中的几片树叶,应该是最早的“白茶”,原因如下:
☞ 树叶从树上自然脱落,应是树枝折断后,经自然萎凋、晾晒,干燥后的树叶。萎凋与晾晒,是白茶区别与其他茶系的主要特点。
☞ 早期制茶工艺只能在采摘树叶后,经自然晾青、晒干,收藏。而这样的工艺跟白茶高度一致。
☞ 那几片掉落的树叶,有明显的药用,六大茶系中具有显著解毒功效只有被称作“药茶”的白茶。
第二杯,救命
据《宁德茶叶志》记载,尧帝时,太姥山下一农家女子,以种蓝为业,人称蓝姑。那年太姥山周围麻疹流行,很多孩子因此丧命。一天夜里,蓝姑梦到南极仙翁,仙翁告诉她鸿雪洞顶的白茶是治疗麻疹的良药。
醒来后,蓝姑按照梦中指引,发现了榛莽中的白茶树。为救穷苦的农家孩子,蓝姑拼命采茶、晒茶,然后把茶叶送到每个山村,并教大家如何泡茶,乡亲们终于战胜了麻疹。
现今福鼎太姥山还留有相传是太姥娘娘手植的福鼎大白茶原始母树古茶树、太姥娘娘发现茶树的山洞和浇灌茶树的丹井。距今150多年前,有柏柳乡竹头村民把此茶移植家中繁育了福鼎大白茶。从此,白茶开始大面积种植。
第三杯,《茶经》
唐代陆羽著的《茶经•七之事》引用隋代的《永嘉图经》:“永嘉县东三百里有白茶山”。
在唐代,永嘉位于今温州一带,永嘉江以北,所以永嘉以东三百里必然是海,不可能会有白茶山。可能很多人对于三百里并没有概念,唐代的三百里是今天的三百里吗?答案是肯定不是。
唐代以唐太宗李世民的双步(左右脚各迈一步)为尺寸标准,称“步”,并规定三百步为一里,一“步”的五分之—为一尺。唐代—尺合现在0.303米,一里合454.2米,三百里相当于今天的136.3公里。
因此,在永嘉县方圆136公里范围内,只有福建福鼎更为符合。陈橼教授也在《茶叶通史》中指出:“永嘉东三百里是海,是南三百里之误。南三百里是福建福鼎(唐为长溪县辖区),系白茶原产地。”
第四杯,《大观茶论》
被评价为“诸事皆能,独不能为君耳”的宋徽宗虽是玩物丧志的典型,但他确实有很高的艺术成就,而且还酷爱饮茶,精于茶道。他撰写了中国茶书经典之一的《大观茶论》,其中有一节专论白茶:“白茶,自为一种,与常茶不同……如玉之在璞,他无与伦也。浅焙亦有之,但品不及。”
宋代的皇家茶园就设在福建建安郡北苑(即今福建省建瓯县),《大观茶论》里说的白茶,是早期产于北苑御焙茶山上的野生白茶。
据熊蕃《宣和北苑贡茶录》记载,徽宗政和至宣和年间,曾下诏北苑官焙制造、上供了大量名称优雅的贡茶,其中的“龙团胜雪”名盛一时。
“龙团胜雪”的原料只取熟芽的一心一缕,其采制作过程神似“白毫银针”,所以有学者认为,白毫银针从北宋就开始了,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
莲英有话要说:认为白茶好的朋友别忘了点赞和分享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