驰名中外的下关沱茶和砖茶,说起来还与巍山有着割不断的情缘。话还得从唐代留下的珍贵古籍《蛮书》说起[此书由唐代咸通三年(即公元862年)出使南诏的樊绰所撰]。
书中卷7有载“茶出银生城(今云南景东一带)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众所周知,今日之巍山古时称蒙化,是唐代西南少数民族建立的地方政权南诏国的发祥之地。在唐代贞观二十三年(即公元649年)耕牧于巍山巍宝山的“哀牢夷后,乌蛮别种”的(彝族先民)细奴逻,在唐王朝的支持下,建立了“大蒙国”,亦称“蒙舍诏”。《蛮书》中所述“蒙舍蛮”,即指蒙舍诏广大的土著民族,亦泛指南诏国的广大臣民。而银生城界,当时也属南诏管辖。
“银生城界诸山”指的是哀牢山和无量山脉(南诏故地巍山正好地处哀牢山和无量山的交汇之处)。奔腾不息的澜沧江和滔滔的红河水穿流在崇山峻岭之间。一年四季 ,江雾升腾,河气氤氲,滋润着两岸无垠的山地,使哀牢和无量山成了得天独厚的孕育茶树的乐园。难怪一代茶圣陆羽,曾发出千古的赞叹:“茶者,南方之佳木也。”茶叶一代代茶人和品茗、爱茶者传颂。
如今只要走进哀牢山和无量山的少数民族山寨,特别是彝族的支系“蒙舍吧”《彝语即蒙舍人)的老屋,还可领略到《蛮书)中所描述的“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的真切感受。只是与茶相合的配料,更为讲究“道家”的养生效果,而各有取舍。如感冒御寒,配以椒姜红糖;提神补气又配以桂园、红糖。清热解渴独以烹(蒸)茶为主。
随着历史的推移,时代的进步。茶叶的生产,也突破了“散收无采”的自给自足的状态。多余的茶叶,从给亲友送礼外,还用来以物交易,再到直接出售。进而形成小批量的生产。相对集中收购,定向输出。到了清末民初,随着茶叶加工业的逐渐兴起。茶叶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哀牢、无量山间,随之逐步开发出了一批批茶山、茶园。同时也出现了少数加工茶叶的家庭小作坊。茶叶生产也成了部分山区民众的主要经济来源。
在大量的余茶中,很大一部分经收购后汇集到蒙化城(即巍山城)。蒙化曾是南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的重要十字路口。明清时期已成了滇西的重要交通枢纽之一。汇集的茶叶一批批从巍山城出发,经过境内的大仓镇往北走过黄树村,爬上三台坡到旭照山顶。过丫口,再沿着下关南面的三台坡,下七五村。最后送到下关茶厂,作为加工沱茶和进藏砖茶的原料。
汇集蒙化城(巍山城)的主要运茶通道,大致有以下几条:
(1)从思茅、普洱方向来的,经景谷、元江、景东、到无量,下南涧(南涧当时属巍山县辖区)再到巍山城。
(2)临沧方向来的过云县,公郎(原属蒙化)经乐秋达巍山城。
(3)从凤庆方向来的,下十甲,过神州渡过巍山漾江,上西窑(巍山青华乡)后到蛇村,再进巍山城。(漾江就是黑潓江,其下游归入澜沧江。而漾濞江则是巍山与保山、临沧的天然分界)
(4)由昌宁方向来的,下鲁石过开渡到牛街,过鼠街,到巍山城。还有从猪街来的过河南、三合,越分水岭,到巍山的大仓镇。
随着交通的发展乡村公路的不断开通。如今哀牢山和无量山的大量茶叶已告别了迢迢马背的磨砺,乘上了现代化的快车,送进了现代化装备的下关茶厂。而始终不改的是,南诏故地大量的茶叶,它仍然是驰名中外,且越来越受现代人青睐的“下关沱茶”和“砖茶"的本体。茶仍然紧紧的牵着巍山与大理下关的情缘。
巍山的不少大户人家,如一些文人雅士都喜欢品尝“下关沱茶”。在接待贵客、好友时往往以下关沱茶招待,以示雅兴和尊贵。还有不少在外地经商谋事求学的巍山人,都喜欢带上下关沱茶,用以作为结交的礼仪、媒介或作为给亲人和知己的礼品。下关沱茶里浸透着深切的思乡情怀和茶乡人的自豪感。
文章选自 《沱茶天下·下关沱茶与滇西茶文化文选》
撰文︱杨光樑
编辑︱勿空
图片︱关茶、部分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