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四季轮转悄无声息。不经意间,就到了35岁。岁月年轮在脸上匆匆碾压而过,打眼一看都是风霜侵袭的痕迹。
35岁是个高不成低不就的年龄,说小早已过了而立,说老还不够老到可以卖弄资历。已经在社会中摸爬滚打十几年,上有高堂下有儿女,一家子衣食住行都担负在肩上,正是人生压力最大的年纪。
回首过往已成定数,展望未来太多变数,没有靠山可依,唯有依靠自己。天灾,亦或人祸,随便哪一个,都可能把现有的安稳打得支离破碎。
人生漫数不过百十年,此时已过三分之一。曾经追逐的浓情蜜意,变成了平平淡淡就是真。曾经热乎的鲜衣怒马,如今也变成了粗茶淡饭。
这时只觉得饮酒伤胃,而喝茶养心。
很多人年轻时,对喝茶这件事,有误解。
比如觉得现代生活节奏太快了,整天忙忙碌碌东奔西跑,根本没有泡茶的时间。
或者觉得喝茶太土气了,那是中老年人才干的事情,年轻人应该追求新潮时尚。
或者说喝茶没有氛围,亲朋好友都不喝茶,自己一个人喝,总是显得格格不入。
也有人觉得喝茶太复杂了,门槛太高,需要一定阅历积淀,去加深对茶的理解。
更有甚者,觉得好茶太贵,便宜茶又不好喝,不知如何选择,喝错了让人笑话。
普通人更是不知道喝茶的好处,市场上茶叶的替代产品太多,比如咖啡、奶茶。
其实,这是人为地把喝茶这件事复杂化了。
当你过了35岁,就想给生活做个减法。不必顾虑外人看法,也不用作茧自缚,只遵从自己的内心,去爱上一杯茶。
一项有趣的研究表明:35岁时,人的朋友数量达到顶峰;过了35岁,大部分人的社交圈会越来越小,然后稳固下来。其实35岁后的朋友圈子不必太大,三五知己足矣。35以后的生活也不用太过复杂,最好有友有茶。
曾有许多亲朋好友,在半路上零零散散走丢,只能伴我们一程,不能伴我们一世。这本是人生常态,每个人的离开都有各自的理由,或是志向不同,或是三观不同。那些真正沉淀下来的,才是自己往后应该珍惜的人。
老朋友十数年未曾谋面,再次相见,茶是沟通的桥梁。各饮一杯,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尽在茶汤中,喝茶的人也知彼此心声。
爸妈逐渐年迈,没有太多时间陪伴。这时候,常敬爸妈一杯茶,倾听他们的想法,共度品茶的时光,茶代表的是孝顺亲情。
35岁后的圈子不在大小,而在保持自己的个性。
刘禹锡在《陋室铭》里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明明是破屋一间,丝毫不影响他的心情。地面上的青苔野草,都是他眼里的生机盎然。圈子虽小,却装下了他的高洁。
人到中年,我们更需要这样的圈子。
在宁静的午后忙里偷闲,约上三五个好友,于浮世中觅一好去处,提着杯子,带上垫子,走到哪都可以席地围坐,静心喝茶。不会因为空间大小,影响了茶的味道和喝茶人的心情。
爱茶的人,圈子不杂,有你有茶。“你”是知己好友患难与共;“茶”是千秋岁月尽在壶中。且趁闲暇,与知己喝茶。该行乐行乐,该洒脱洒脱。
很多名人大家,都对喝茶情有独钟。
钱钟书的一段话,很有画面感:“你喝了一杯茶,觉得很美好;你洗了一件衣服晾在外头,觉得很美好;你看到今天的春风拂过,杨柳飘觉得很美好。不是因为这些东西让你美好,而是因为你心无挂碍,所以他们才显得那么美好。”
林语堂说:“一个人只有在神清气爽,心气平静,知己满前的境地中,方真能领略到茶的滋味。因为茶须静品,而酒则须热闹。茶之为物,其性能引导我们进入一个默想人生的世界。”
吴秋山说:“如果身无事牵,邀之一二知友,在茶馆里泡了一壶清茶,安闲地坐他几个钟头,随意啜茗谈天,也是悠然尘外的一种行乐法子。”
林清玄说:“善茶之人,心性平和,能面对生命困境,感恩一生有茶。”
明星陈坤也表示:“生活需要减负,而喝茶就是一个很好的给生活做减法的过程。我就喜欢没事时平静地呆着,算是一种清修吧,不会有太多的情绪来打扰我。”
如此你就会明白,当你过了35岁,喜欢喝茶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
孤单时喝茶,茶是你肝胆相照的朋友;苦闷时喝茶,茶是你善解人意的知己;茫然时喝茶,茶是你醍醐灌顶的人生导师。迎时顺势,自然而然,这就是茶道。
(部分图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