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一网讯(记者曾楚乔通讯员易长龙文/图)2021年的清明时节,高山上白雾蒙蒙,东山峰的万亩茶树在云顶呼吸吐纳,茶香笼罩了整个山头。陈家兄弟戴着斗笠在园里细细查看着新茶的长势,茶树芽叶肥嫩身骨重,喜悦悄悄地爬上了二人的眉梢。
陈庆的妻子罗丽峰正在采茶。图片由受访人提供
这是陈家兄弟包揽茶园自产自销的第10个年头。
张家山是石门县东山峰管理区南山二片的一个小组,仅靠一条4.5米的临崖公路上山。这里土壤肥沃,云雾缭绕,是有机茶叶生长的绝佳地段。
10多年前,陈家兄弟从父亲陈宏开手里接过20亩茶园,开始种植采摘茶树原叶。张家山居住着18户茶农,这些茶农勤劳朴实,过着靠山吃山,靠茶吃茶的日子。每年一到春茶采摘时节,就有茶厂的老板向茶农收茶叶。但茶厂受销售能力影响只收第一波春茶,过后的茶叶只能继续长在茶树上。“山上就这一家茶厂,也只能收这么多茶,余下的茶叶我们摘了也是没人收的。”陈庆回忆。在茶农们看来,生态条件优厚的高山茶园并没有发挥出全部的经济效益来。
壶瓶山供电所东方红(电骡子)共产党员服务队上门了解陈家兄弟茶业扩产及用电情况。
在2014年之前,张家山的电从山下送上山,由于距离太远,到群众家里时,电灯光都是昏黄的颜色。陈宏开老人回忆:“之前变压器小了,用电的人一多,要加工茶叶、要磨点面粉都必须等到下半夜才能进行。”电不好,唯一的一个小茶厂只能断断续续的加工,陈庆、陈斌两兄弟准备自建一个茶业加工作坊也只能望电兴叹。跟大家一样,守着上好的茶叶原材料,只能便宜的销往山外。
2014年,电力不足成为了历史。当年,壶瓶山供电所了解到当地茶叶加工的窘境,主动伸出了援手,将该条线路纳入了当年的农网升级改造计划。供电所共产党员服务队20多名队员来到了张家山,新立高压杆塔25基,新架高压线路2.2公里,并将原来的变压器进行了更换。电好了,大家致富热情一下子也释放了出来。陈庆和陈斌两兄弟商议后,腾出自家的一处空房,一口气筹资购买了10多万元的制茶机器,打算自己加工茶叶。一台台杀青机、揉捻机、复干锅等机器运进了大山,陈家兄弟成了张家山第一批自产自销茶叶的农户。
有了机器还不够,陈家兄弟还学习了加工各种茶叶的技术,陈家人手工做出的茶,形美味甘,泡出来的茶滋味温和,朋友、亲戚、远方的客人都抢着找陈家人订茶。慢慢的,张家山茶园原本只能以低价售出的鲜叶,经过陈家人精心加工制作后价值翻了好几倍。“我们卖的有600元一斤的秀峰茶、300元一斤的一级毛尖和200元一斤的二级毛尖。”
张家山的茶叶卖出了好价格,阳光下,陈家人手捧茶叶喜笑颜开,整个茶园都洋溢着幸福的味道。
陈庆的妻子罗丽峰正在制茶坊晾晒茶叶。图片由受访人提供
从此以后,每逢清明前后,陈家兄弟的制茶坊格外热闹。全家人一同上阵,采茶、制茶、销茶,把自家20亩茶园“盘”得有声有色。采茶忙时,还把镇上陪读的学生家长、老人接来帮忙采茶。张家山其他的农户见了,也纷纷开始制茶产茶。18户人家陆续安装了小型制茶机械,茶叶种植面积也由原来的100亩扩大到了300多亩。
每逢清明时茶农们一起采茶。图片由受访人提供
“去年情况特别好,我们家的茶叶卖了10多万元。”除了自家的20亩茶园,哥哥陈斌还承包了别家的茶园,扩大规模增加收入。陈庆说,张家山种植的茶叶都是有机茶,不打农药,所以市场销路特别好。为了保护茶叶不被虫子吃掉,陈庆还想了一个无公害的驱虫办法——喂土鸡。“我们养了1000来只土鸡,平日里散养在茶园里赶虫子,土鸡和土鸡蛋也能卖钱。”随着张家山有机茶的名气越来越大,周边区县的茶农来这里接穗,上山观光避暑的游客络绎不绝。这一系列举动不仅带动了茶叶、土鸡等一系列农产品销出去,还带火了山上的民宿生意。张家山人的聪明和勤劳创造了财富,彻底改变了以往茶农只能“靠山吃山”的被动局面。去年,张家山茶农的茶叶产值达到了80多万元,每户平均收入达到了5万元。“种植有机茶的这条致富路子是对的,毋庸置疑的。”东山峰管理区南山二片支委成员王恩庆肯定地说。
“以往的茶叶销路都在熟人朋友之间,如今我们注册了品牌商标,铆足了劲把我们这的有机茶在市场上彻底打开。”陈家兄弟热爱着家乡的一草一木,一心一意把茶叶发展成“茶业”,一家子齐心协力在小康的路上继续高歌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