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门红茶世界有名,那到底是外面学来的,还是祁门自已人发明制作的?
在清末,石碛这里离武陵、历口镇是最近的,那时的历口就相当于现在的祁门县城,是祁门县西部最重要的商埠集中地,很是繁华,甚至这里还有教堂,英国传教士在这里活动很频繁。石碛村归历口管辖,村民自己不能生产的所有生活物资都要去历口采购,自家生产的茶叶也要到历口去卖。但石碛离历口有十八里地,而且全是山路,在一百年前,这么远的路并不算什么,毕竟那时山区交通都不方便。
据史料记载和民间传闻,石碛村的吴广江(1843-1888年)“业儒“,其家慈俭仁厚,家风朴正,素食喜茶,乡人称善。有一天,他挑着家人采的一担生茶到历口去卖,结果半路上下起了阵雨,茶叶淋湿了。茶农都知道,在茶季,天气比较暖和,茶叶一淋了雨就容易“焐”掉(发酵),绿色的茶叶就成了红色。当吴广江把这担茶叶挑去卖时,茶叶商根本就不收,道理很简单,就是你这茶叶都“坏”掉了。但吴广江又不舍得把这生叶给甩了。又把它挑回来,自己加工,当他再把这些制好的茶送到历口去卖时,人家都觉得这种黑不溜秋的茶怎么卖啊?所有茶商看了看摇头。这时正好有位传教士路过,吴广江喜欢儒教,与传教士易沟通,早就认识。这位传教士发现吴广江的茶和人家的不一样,人家的都是绿茶,而他的茶黝黑里泛着暗暗的红,放鼻下一闻还有一种特殊的芳香,试着用水泡了一杯,色泽金黄,香味里还带有水果味,这是什么茶?挺好的啊。一问价格,吴广江自认为这茶毕竟是红掉了,只要能出手,价格低一点吧,报的价很低。但这位传教士认为这是一种好茶,很特别,还这么便宜,就把吴广江手上的茶全都买了,并问他能不能再按这个样子制作一些卖给他。吴广江满口答应,回来按照淋雨后发酵的过程制作了这种“半发酵茶”,因其制好的茶叶乌黑,但泡出来后却金黄色,有“得水变活龙”之意,取名为“乌龙茶”。就这样,祁门红茶被石碛的吴广江发明出来了。
这是祁门红茶起源的地方版,比余干臣、胡元龙(1875年)从外地传入时间相近。但现在传说的胡元龙和余干臣在同一年(1875年)从外地引进并试制红茶,在时间上过于巧合。我们不否定外来版,但作为祁门人要有祁门自信:祁红就是本地发明的,历口石碛就是祁门红茶的发源地之一。
我们也可以这样设想,石碛吴广江发明了最早的祁门红茶的制作方法,借助外地经验进行改良,并由祁门人胡元龙等借用茶号向北京等地试销成功,或经传教士传销到英国皇室,由于其特殊的色泽和香型,备受欧美上层社会认同并流传,成为“群芳最”、“红茶皇后“。这些是完全可能的。
老湾,出生山野,受民间画师启蒙,师从张培武先生,1972年习画至今,硕士生导师,安徽省美协会员,黄山市书画联谊会理事,黄山市美协理事,黄山市美术家沙龙首席画家,人才引进落户黄山,《安徽日报》、《人民日报》等有专题报道。他用一本专著《徽州墙头壁画》填补徽学研究空白,用一支画笔成就了一个国家级传统古村落——歙县萌坑。现为石碛村驻村干部一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