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100年前
同样是80、90后
他们有的是学者、有的是诗人
有的是历史家、有的是……
无论他们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都有一个共同点即茶叶发烧友
李叔同是著名的音乐家、书法家
还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
(也是中国话剧史上第一个男扮女装的大佬)
他有一首流传最广的歌《送别》:
(别告诉我你没听过,我不信)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李叔同最让人津津乐道的
还是他的人生
用一句话来概括:
前半生是风情才子
后半生是世外高僧
他这一生都与茶息息相关
他的妻子是茶庄老板的女儿
他居住在杭州时喜欢到茶楼吃茶
据说就连他出家都与茶有关
他的人生出现了两次转折
第一次是他在和太太喝茶时
好友破产的消息传来并离开了
李叔同一时感慨写下了脍炙人口的《送别》
第二次是他与好友在湖心亭吃茶
好友的一句话触动了他
连他自己也承认
好友的话也是他出家的原因之一
即使是他出家了
但这也并不影响他成为
当时一众愤青的偶像
鲁迅可不单单是李叔同的粉丝
鲁迅不仅是用笔如刀的战士
还是买房爱好者
曾经花了3500大洋
在北京买了一个三进的四合院
后来又用800大洋买下另一处四合院
后园的墙后还有两棵枣树
鲁迅作为一个茶叶发烧友
他曾在散文《喝茶》中写到:
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
你以为他只会写文、买房、喝茶?
不,他还是一个设计师
北大校徽就是他的作品
还有一个著名的散文家
也写过一篇名叫《喝茶》的散文
他就是鲁迅的弟弟周作人
文中是这样描述的:
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
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
同二三人共饮
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
同为茶叶发烧友的周作人
还将书房“苦雨庵”改成“苦茶庵”
自称“苦茶老人”
由鲁迅设计校徽的北大
在当时最有名的教授
是棋牌教父——胡适
这位90后博士在留美期间
不仅记得一手好日记
还打的一手好牌
沉迷打牌的程度
可与沉迷吃鸡、农药的青年
一较高下
胡适不仅爱好打牌
更是嗜茶如命
任驻美大使时
多次要求太太给他寄茶叶
林语堂,语言学幽默大师
平生有三大爱好:烟酒茶
尤其是烟和茶
是他创作的源泉
“只要烟好茶好心情好,便可为文。”
梁实秋也写过一篇《喝茶》
(写“喝茶”的人是不是有点多?)
还为自己定了个位
“不善品茶,不通茶经,更不懂什么茶道,从无两腋之下习习生风的经验。”
据说,年轻时候的梁实秋
也是一个要面子的人
年轻的梁实秋
一下子“幡然醒悟”
以后再买茶叶只看品质
不问价钱
有人说
西方是咖啡文化
东方是茶叶文化
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茶
茶文化从未在中国间断
小敬有话说
100多年前,基本上都处于民国时期,
虽是乱世,但也正是乱世才会产生激烈的文化碰撞,茶亦是如此。
当时无论是什么人,都以饮茶为时尚,以饮茶为享“清福”。
尤其是当时的文人,几乎对茶都有独到的见解。
就连不爱喝茶的张爱玲,都写过与茶有关的情景和故事,如《茉莉香片》。
文人们爱茶,总能爱出点儿与众不同。
可以说,茶的芬芳浸染着整个民国时期。
无论是文人的聚会,还是路边贫民的茶摊,随处可见茶的影子。
想想,午憩之后,一杯茶,再配上几样精致的茶点,
感受阳光透过树叶斑驳地照在身上,既静谧又安逸。
茶服、茶具、茶点、茶道,从物质到精神,无一不与人相契合。
茶仿佛得到时光的厚爱,穿梭于人间。
茶,大概是最能给人的生活带来诗意的东西之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