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红袍,众说纷纭的一款泥料,紫砂新手首先想到的肯定是它和福建武夷岩茶“大红袍”有什么关系?
明清时期,南方的广东潮州等地,流行喝“功夫茶”,紫砂壶问世后,从宜兴赴任的一些朝廷官员,讲紫砂红泥壶带到了南方,就这样大红袍茶和紫砂红泥壶邂逅相遇了,茶色壶色浑然一体,可谓“天作之合”堪称一绝。随后潮州人喝“功夫茶”推崇与之想匹配的宜兴红泥壶。朱泥壶色泽鲜艳,与大红袍茶芽色相近,久而久之,大红袍就成为了朱泥壶的代名词。
明清时紫砂泥中的“大红袍”,还有另一个说法:一种朱泥中的极品泥料!现今有人认为它只是一个传说,已经绝迹了,或者根本就不存在,那么究竟有没有所谓“大红袍”呢?
我认为既可以说没有,也可以说有,说它没有,是因为“大红袍”根本没有一个衡量的标准,而且多数人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大红袍”,又谈何见过呢?历史上朱泥连个名称都没有,哪里来所谓的大红袍呢?说它有,其理由是,“大红袍”既然是色泽艳丽的朱泥壶,且历史上曾经有过被称之为“大红袍”的朱泥作品,紫砂矿源并未枯竭,怎么会没有“大红袍”朱泥的存在呢?
大红袍朱泥原矿
2000年左右,我们业内行家刘玉林,根据自己积累的紫砂泥知识和对“大红袍”的认识,寻找起了这“大红袍”朱泥,他几乎跑遍了宜兴及周边的矿区和宕口,终于找到了被业内行家们认可的大红袍矿料,刘玉林寻找到的“大红袍”矿料,开始并不为人认可,甚至很多人不屑一顾,然而当其见到作品,经常把玩,面之于行家,却如获至宝,不惜重价竞购。
大红袍朱泥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三点:一少;二难;三奇。
一少,是指矿料极其稀少,它不像一般的泥料,有单独的矿层,原矿大红袍,没有单独的矿层,零星散落在朱泥矿层中,通常在一个矿层面的几方土中也挑选不到几两,矿料极其稀少而珍贵,均是以斤而论价的。
因为矿料资源稀少,没有机械加工所需要的量,故一般采用较为原始的小型石磨碾粉,手工拌和成泥,经陈腐后才能使用。目前市面上,有“自诩”为大红袍泥料的作品,实际均为人为配制的泥料所制,根本体现不出其独特性,真正的大红袍泥料,可谓少之又少。
二难,是说其制作和难烧制,大红袍朱泥外观呈土黄色,据江苏省陶瓷研究所分析检测,二氧化硅的含量与大多数紫砂泥相比,相对较低,黏土物比例大,黏性极好,正是因为这点,在做壶的过程中非常容易粘工具,难于成型,不是朱泥高手,还真做不了。
大红袍朱泥泥性重,烧成收缩比较大,通常为18%,烧制温度低。烧结范围也窄,通常温度范围为1130°C~1160°C。烧成时如温度把控不好,容易烧“爆”和开裂,所以成品率极低,一般只适合做小品,不宜做大件作品。
三奇,指的是泡养效果奇特。大红袍朱泥虽说色泽较为鲜艳,但并非如人们所想象的那样鲜红,制品烧成后通常呈暗红色,经久泡养后,会越发鲜艳明亮,晶莹如玉。单独看作品其色似乎不够明显,如果将其与其他朱泥类作品一起比较,特征就明显了。
来源:紫砂壶百科全书,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