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紫砂壶工艺的发展超出玩家的想象,目前一个有10年全手制壶经验的陶手,上手鉴别也不敢轻易断是否为真假全手。
原因1:目前半手壶工艺发展到全手壶的绝大部分制作工艺,包括先敲内壁章等,只是在整型是,半手用模具,全手用篦子!
原因2:仿全手是有的,工具更全。本人未见到任何介绍,陶手也不深说,只能写到这里。
目前,坚持全手工制壶的人也在想尽各种方法防伪。有兴趣的吧友拿到全手壶后可以仔细观察。每个陶手的方法都是不一样的。但都是暗记,只有陶手自己知道。
其实做全手的,如果水平高,只要是自己做的壶,一眼即可认出。我在其他吧展示的一把全手壶,被某壶上诬蔑为模型壶。而那个陶手却一眼认出,并告诉我是他几年前做的,现在看还有许多需改进的地方。
是出于对新壶友的保护。“吃药”,往往从崇拜开始。有了崇拜,就没有了怀疑,就会丧失独立思考。不希望新壶友一窝蜂地崇拜某个网络上的玩壶者,因为,有了商人,就会有妥协,有了妥协,良心自然会被绑架。
云母颗粒有大有小,小的云母颗粒有的要对着亮处看才会明显。
铁质熔点一般是黑色微小凸起状。
受相机限制,云母颗粒看不太明显,特别多拍几张。
谈到这里,泥料已经验证合格。
第三论工(成型):既然说是纯手工的,我再验证一下此壶是否是真的纯手工成型。验证一把壶是否真的是纯手工成型,一般要从以下几方面综合起来考虑:1、泥门;2、接片(接口、接底)、接头痕迹;3、内壁章状态;4、壶内刮底痕迹。
1、看泥门变化:下面这两张图可以清晰地看到壶内壁的泥门状态,特别是壶内外的接片痕迹一定是对应的自然的。
下面这张图可以清楚地看到:靠近壶口外部的泥门松紧情况。纯手拍打成型的身筒,因为泥片内外受力程度不一样,所以颗粒分布(即泥门)松紧状态也不一样,具体如图中所述。而半手(模具)成型的壶身因为是套用模具按压成型的,泥片内外受力相同,所以泥料颗粒分布是呈均匀分布的状态,就不存在纯手工这种松紧有别的状态。(这个特征要多看多比才更有体会)
2、看接片、接 头痕迹:先来看看壶口内的接片痕迹,其具体状态已在图中描述。半手成型的是看不到这样的接片痕迹,而是平滑过渡的样子。纯手工接底痕迹参照上一点描中前两张图的说明。
3、看内壁章:老玩家都知道内壁章是纯手工造假的重灾区,所以现在有的工手已经不在纯手壶中盖内壁章。但是如果你懂得纯手成型的细节,真正的内壁章还是能帮到你的。什么样的内章才是真纯手的内章?我认为有两点:一是内章要足够大(个人认为边长最少在1.5cm以上)、内章越大越容易帮你判断是否是后盖的章,太小的内章就没什么鉴别作用,甚至是此地无银。为什么这么说?下面再具体描述;二是观察内章是否有变形、是否有手按过的痕迹。这两点往往要结合起来看的。
纯手工的内章大家都知道是在打泥条后、围身筒前盖上去的,之后工手才开始打身筒成型,在这个过程中工手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壶身筒外,只一心想把泥片拍打成自己心中理想的壶型,这个过程中是不可能分散精力格外去“照顾”内壁章,所以往往壶型拍打出来后,内壁章肯定会有手按压过的痕迹,而且内章随着拍壶身形状的变化也会相应发生轻微变形,越大的内章变形会越明显。太小的内章即使有变形也很难看出来,明白这道理的工手是不会让人抓这种把柄的,反而是那些”聪明“的造假者偏爱用小章。内章最好是正方形的,现在有一种长条形的内章,但短的那边却很短,我想与其让人存疑不如盖个大一点的方章更省事。还有在壶内壁写字的,我认为都是多余的,起不到什么帮助作用。反而给人以此地无银的把柄。
具体说:如果内壁章具备以下特点,就可认为是先盖的章。1、内章边沿及字体边沿深浅基本一致不会呈现四个角深中部浅的状态;2、内章足够大,最少在1.5cm以上;3、内章有变形、并有手指按压过的痕迹(太清晰的内章必假无疑)。
现在看这把壶的内章,可以看到内章边沿及字体边沿深浅基本一致,字体有轻微的被按压过的痕迹,最重要的是有轻微变形——随壶身曲线呈上宽下窄变形。这个章量过差不多有2cm了。
4、看刮底痕迹:这个以前说的很多了。
纯手工壶推墙刮底通常只刮底面粗糙的部分,正常情况下一般不会去高刮壶壁。(借用前面的图说明)
半手工壶最明显的特征:高刮底呈太阳线状
人无完人,同样壶亦是壶无完壶。简单来说,只要符合三点基本一线、线条流畅、比例协调、重心低稳、出水流畅就可以算是好功了。
以下为差料壶的特写
加锰过量的壶泥料特写:无丰富砂感,死呆死呆的光泽。
几十元的机胚成型,泥土调色仿紫砂杯泥料的特写:无一点砂感,浑浊死呆。
再补充两张用内窥镜观察此壶子口内沿的泥料细节图,仔细看:越靠近壶口处泥料越有起皱的感觉、泥门越紧,这正是纯手拍打身筒的泥门的自然表现,所以更证明了这是一把真真正正的纯手工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