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传,很久以前太湖有一乌龙,能保周边风调雨顺,百姓安乐。蜀山一带有人不敬奉神明,惹怒天庭,玉帝随下令三年不许下雨,以示惩戒。百姓饱受煎熬,苦不堪言,乌龙不忍,私自降雨,遭天庭严惩死后掉落蜀山,化为龙窑。
”
从此很多百姓搬到龙窑边上,守护死去的乌龙,历代传承,守护之人也被称之为“龙窑传人”。自唐代陶艺工艺发展,到宋代兴盛传至全国,明清时期用龙窑来烧制陶器,因此前墅龙窑也是烧制紫砂器皿时间最长,历史最为悠久的一个龙窑。它全长43.43米,宽3米,多依山坡倾斜而建,龙头在下,龙尾在上,每次烧窑都能达到1000℃以上,可见古人的智慧非同一般。
龙窑传人
国家级工艺美术师许学军老师,土生土长的龙窑传人。许老师的祖父是前墅古龙窑窑场主,与一代宗师顾景舟先生为邻。从小,许学军老师与龙窑为伴,这些经历对他的人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继承祖业 是责任和荣耀
谈及龙窑,许学军老师的言语里不禁流露出丰富浓厚的情感。他翻开手边的书,给我们详细地介绍龙窑的特点和技艺的考究。如今自己已继承祖业,成为龙窑传人,身上肩负的不仅仅是对家族的责任,更多的是将这份中华传统技艺传承下去的重担。如今现代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这门祖辈留下的技艺如何能够被更多的人了解和珍惜,是他时常思虑的事。
用料讲究 创新大胆
说到制壶用料,许学军极其讲究,并且他的紫砂壶多用柴烧,难能可贵。柴烧的温度很不好把控,以前都是靠师傅的经验用眼睛观察判断,因此成品率低,做工时间长,对刚上手的艺人来说是莫大的考验,需要不断加柴,同时把控好窑内的温度,不可忽高忽低。因植物树枝的油脂和窑内的气温变化,导致紫砂壶发生了奇妙的变化,这就产生了窑变。许老师说:不是每把壶都能产生窑变,这是可遇不可求的。
十色霸王石瓢 霸气外露
许学军的紫砂作品大都把粗,嘴短,壶壁厚。像《霸王石瓢》,《子冶石瓢》,《如意掇球》等都具备这些特点,并且壶身造型阳刚大气,沉稳厚重,不仅仅因为他用料扎实,还有在壶型上的创新思考。
许学军老师采用乌金沙、青铜泥、黄金段泥等十种不同颜色的泥料制作经典款《霸王石瓢》,称之为《十色霸王石瓢》。《十色霸王石瓢》中的桃花泥款《霸王石瓢》甚是奇妙。将壶内注满水,缕缕热气便随壶身散出,再将壶身用开水浇透的瞬间,壶身快速收干水分,托起壶时会发现茶台上壶底那一圈滞留下一圈水珠。
这一把把紫砂壶犹似一名名军人,魁武霸气,自带气场,因此受到许多男性壶友的追捧。说起军人,许老师回忆说:父母给他取名学军,就是希望他长大后能报效国家,做一名军人,但最后没能如愿以偿。从事紫砂行业后,便把这种对军人的敬慕之情融入到手里的紫砂壶里,不断创新,琢磨每一把壶的实用性,也同样重视壶的美观度。
现任职于军德堂工作室,并长期担任丁山小学“陶娃学紫砂”特聘辅导的许学军,同时被丁蜀职校聘为紫砂班制壶指导老师。1988年初进紫砂工艺厂到荣获“国家级工艺美术员”仅仅用了8年时间,他获得过无数次大奖,刷亮过无数次评委的眼睛,坚持到今天却用了整整42年。
1999年:《矮石瓢》荣获中国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展优秀奖;
2002年:《四方传炉》荣获2002中国华东工艺美术精品奖金奖;
2003年:《龙头如意壶》荣获第五届中国(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金奖;
2004年:《竹段套壶》荣获第二届中国无锡太湖博览会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展金奖;
2006年:《鱼罩壶》荣获2006中国手工艺精品博览会“华茂杯”金奖;
2007年:荣获“全手工制作优秀传承人”称号;
2007年:《六方螭龙》荣获首届东方工艺美术之都博览会金奖;
2007年:《井栏壶》荣获第九届中国(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金奖;
2008年:《石瓢提梁》被中国宜兴陶瓷博物馆永久收藏;
2009年:《鸿运》荣获第七届全国“中艺杯”优秀作品评比金奖;
2010年:《玉兰》荣获第十二届中国(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金奖;
2011年:《六方井栏》荣获第十三届中国(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金奖;
2012年:《将军》荣获第十届全国“中艺杯”优秀作品评比金奖;
2013年:晋升“国家级工艺美术师”;
2015年:《龙供春》荣获第六届广州紫砂·陶瓷艺术文化节“天工杯”紫砂陶瓷作品评比中金奖;
2016年:《一生平安》荣获第十七届中国(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金奖。
许学军老师说:男人就应该去战斗,独当一面,制作紫砂壶也是一样,要经得起岁月的磨砺,人为的冲刷,这样才能不被替代,才能战胜困难而获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