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布朗族饮茶习俗 布朗族吃“得责”生茶、酸茶、烤茶、清竹茶。布朗族是古代“濮人”的后裔,是最早的种茶民族之一,千年前的布朗祖先叭岩冷种茶的史事,保留在思茅市澜沧县《奔闷》创世纪地方史和布朗族《祖先歌》中,他把野生茶“得责”经人工栽培后的茶叫做“腊”,为后来的傣族、基诺族、哈尼族伲人、卡多人所借用,均称茶为“腊”。布朗族在今思茅市和西双版纳州均有居住,布朗族饮茶的独有方式包括吃“得责”生...
查看全文 >
少数民族的文化差异除了表现在日常的生活习惯上,其饮茶习俗也是不一样的。 壮族“甜茶” 是壮族人民的传统饮品,有很多讲究的茶礼。壮族男青年第一次到姑娘家相亲时,姑娘就给他敬一杯茶。如果茶中放有糖,男青年饮“甜茶”,就表明姑娘同意了;如果没放糖,则表示不同意。这种表达的方式,既特别又含蓄。 佤旗“苦茶” 其煮法是在大砂罐中一次放500克茶叶,一直煮到罐中剩下三五口茶水为止。然后等茶凉到一定温...
查看全文 >
中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但要说茶文化的博、奇、异,则当数素有“二十六个民族二十六朵花”之称的彩云之南——云南。在这里您不仅可看到品饮到传统的中国茶,而且还可看到、品饮到如布依族的打油茶、彝族的腌茶、苗族的虫茶、傣族的竹筒茶等特色各异的少数民族茶。可以毫不夸张的说,生活在红土高原上的36个民族历经几个世纪的演变,几乎个个民族都形成了自己自成一体的茶俗,它们以茶为药,以茶为菜,以茶作民族文化的载体。2...
查看全文 >
擂茶起源于古代中原,南迁流传至广东、湖南、江西等一带,又名三生汤,是一种特色食品。主要流传于广东汕尾市、益阳安化、桃江、常德等地。起于汉、盛于明清。客家人的擂茶,茶味纯,香气浓,不仅能生津止渴,清凉解暑,而且还有健脾养胃,滋补长寿之功能。一、擂茶特点招待吃素的客人饮用,加花生、豇豆或黄豆、糯米、海带、地瓜粉条、粳米粉干、凉菜等;招待吃荤的人饮用,则加炒好的肉丝或小肠、甜笋、香菇丝、煎豆腐、粉丝、香...
查看全文 >
酥油茶是中国西藏的特色饮料。多作为主食与糌粑一起食用,有御寒提神醒脑、生津止渴的作用。一、酥油茶特点生活在高原上的藏族人为了摄取维生素和高热量,创造性的用反复搅拌的方式,让酥油和水水乳交融,制造出青藏高原独特的饮品。此种饮料用酥油和浓茶加工而成。先将适量酥油放入特制的桶中,佐以食盐;再注入熬煮的浓茶汁,用木柄反复捣拌,使酥油与茶汁溶为一体,呈乳状即成。与藏族毗邻的一些民族,亦有饮用酥油茶的习俗。二...
查看全文 >
白族三道茶是云南白族招待贵宾时的一种饮茶方式,以其独特的"头苦、二甜、三回味"的茶道早在明代时就已成了白家待客交友的一种礼仪。白族三道茶,白族称它为“绍道兆”。这是一种宾主抒发感情,祝愿美好,并富于戏剧色彩的饮茶方式。一、白族三道茶特点2014年11月,"白族三道茶"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白族称三道茶为"绍道兆",这是一种宾主抒发感情,祝愿美好,并富于戏剧色彩的...
查看全文 >
在现代文化冲击下,侗族传统文化的生存空间越来越狭窄,“现代化”成为侗家年轻人有意无意追逐的目标。另一方面,以侗族大歌为代表的传统文化风俗并没有在侗家人的日常生活中消失。虽然歌会一年不如一年热闹,但仍会吸引侗族人热情参与。显然,这一传统在当代呈现得越鲜明,侗族在诸民族中便会获得越独特的族群形象。同时,与大歌伴生的诸种侗家民俗也会因此获得更多的生存机会和更大的发展空间。侗族大歌成为侗族本文化在当代得以...
查看全文 >
西南边陲,彩云之南,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得天独厚的地域环境,造就了优越出众的茶叶,也哺育着淳朴善良的各民族人们。千百年来,他们将茶视为圣物,与当地古茶树相依相守。每个民族都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诠释着对茶的理解与热爱。各少数民族地区的茶俗茶艺是通过千百年来在日常生活中逐渐演变、耳濡目染自然传承至今,它能够顺应时代,发展而保留下来并发扬光大,且与各族人民的民族信仰、民族气质相互交融,不仅包含了云南各...
查看全文 >
生活在我国西南边陲的傣族人,有一种独有的茶饮料,叫做竹筒香茶。傣族是个热情好客的民族,他们有句俗语说:“没有茶就不成其为礼仪。”,傣家人也常用竹筒香茶来待客。一、傣族的竹筒香茶特点饮用它时既能嗅到茶的厚重醇香,还能闻到青竹的香气,口味独特,香气馥郁,给人清新之感。有民谣说这种竹筒香茶是:“喝一口,神清气爽;喝两口,满嘴留香。”可见饮用这种竹筒茶是很耐人寻味的。竹筒香茶属绿茶紧压茶类,其品质特点:外...
查看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