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茶友会#
斗茶,也许你听着有些陌生,但是在古代,斗茶可谓风靡一时,那是有钱人和文人雅士最喜欢的一种雅玩。
所谓斗茶,其实是比赛茶的优劣,又名斗茗、茗战,始于唐,盛于宋。
宋代是一个极讲究茶道的时代,宋徽宗赵佶撰《大观茶论》,蔡襄撰《茶录》,黄儒撰《品茶要录》,可见宋代斗茶之风极盛。每年清明节期间,新茶初出,最适合参斗。
斗茶的场所,多选在有规模的茶叶店,前后二进,前厅阔大,为店面;后厅狭小,兼有厨房,便于煮茶。
因为当时煮茶和点茶是主要的喝茶方式。
有些人家,有比较雅洁的内室,或花木扶疏的庭院,或临水,或清幽,都是斗茶的好场所。
古之斗茶者,大都为一些名流雅士,围观者众多,就像今天看一场球赛一样热闹。
斗茶者各取所藏好茶,轮流烹煮,相互品评,以分高下。
斗茶,或多人共斗,或两人捉对“厮杀”,三斗两胜。
斗茶内容包括:斗茶品、斗茶令和茶百戏。
斗茶品以茶“新”为贵,斗茶用水以“活”为上。一斗汤色,二斗水痕。
首先看茶汤的色泽是否鲜白,纯白者为胜,青白、灰白、黄白为负。
汤色能反映茶的采制技艺,茶汤纯白,表明采茶肥嫩,制作恰到好处;
色偏青,说明蒸茶火候不足;
色泛灰,说明蒸茶火候已过;
色泛黄,说明采制不及时;
色泛红,则说明烘焙过了火候。
其次看汤花持续时间长短。宋代主要饮用团饼茶,调制时先将茶饼烤炙碾细,然后烧水煎煮,饮用时连茶粉带茶水一起喝下。
如果研碾细腻,点茶、点汤、击拂都恰到好处,汤花就匀细,可以“紧咬”盏沿,久聚不散,这种最佳效果,名曰“咬盏”。
点汤的同时,用茶筅旋转击打和拂动茶盏中的茶汤,使之泛起汤花,称为击拂。反之,若汤花不能咬盏,而是很快散开,汤与盏相接的地方立即露出“水痕”,这就输定了。
水痕出现的早晚,是茶汤优劣的依据。有时茶质虽略次于对方,但用水得当,也能取胜。
斗茶令,即古人在斗茶时的行茶令。行茶令所举故事及吟诗作赋,皆与茶有关。茶令如同酒令,用以助兴增趣。
茶百戏,又称汤戏或分茶,是宋代流行的一种茶道。即将煮好的茶注入茶碗中的技巧。在宋代,茶百戏可不是寻常的品茗喝茶,有人把茶百戏与琴、棋、书并列,是士大夫喜爱与崇尚的一种文化活动。
宋代,茶大都是用来招待贵客的,喝茶是一件奢侈的事情,难度较大的茶百戏,流行的范围比较窄,一般只流传于宫廷和士大夫阶层,生活在底层的百姓就有些遥不可及了。
可以说那是极其讲究技巧和茶叶品质的一种游戏,不只是在斗茶的过程中要以茶为核心,还要有很多其他配套,琴棋书画缺一不可。
斗茶不只是茶表现要出彩,说到斗茶,还要说一下茶盏。
宋代盛行斗茶,其所用茶具为黑瓷茶具,产于浙江、四川、福建等地,其中最为人乐道的是福建的建窑盏,即着名的“建盏”。
因其色黑紫,故又名“乌泥建”、“黑建”、“紫建”。
建盏中又以兔毫盏最为人称道。兔毫盏釉色黑青,盏底有放射状条纹,银光闪现,异常美观。以此盏点茶,黑白相映,易于观察茶面上的白色泡沫汤花,故名重一时。
制作建盏,配方独特,窑变后会现出不同的斑纹和色彩。
除釉面呈现兔毫条纹的兔毫盏外,还有鹧鸪斑点、珍珠斑点和日曜斑点的茶盏,这些茶盏分别称为鹧鸪盏、油滴盏和日曜盏,它们最适宜斗茶。黑釉油滴盏我不陌生,我家原来就藏有一件这样的古董,乃殷实的祖上所传。
束口,深腹,卷足,盏面有诸多均匀的珍珠斑点。这种茶盏,一旦茶汤入盏,即能放射出五彩纷呈的点点光芒,为斗茶平添了一份情趣。
其实,宋人斗茶之风的兴起,与宋代的贡茶制度密不可分。民间向宫廷贡茶之前,即以斗茶的方式,评定茶叶的品级等次,胜者作为上品进贡。
斗茶,分割出来作为一项游戏,当时也只局限于文人雅士之间。
元代以后,渐渐推向民间,至晚清复归消歇。
古人斗茶的一些技法如今已难觅踪影,可我国大部分的产茶区,仍能看到古代斗茶的遗风。
有的“斗茶”大会上,还会奏起古乐。心随弦动,古乐空灵,茶香袅袅。
这种“斗茶”与古代已经有根本的不同,但却反映出了中国茶文化的精深与历史的源远流长。
斗茶实际上就是有钱人或者是有文化的人之间的一种较量,那时候文化其实比钱更重要,对茶的理解又是文化的表现方式之一,所以很让很多有钱人和文人雅士非常喜欢。
时至今日,这种“斗茶”活动也是越来越少了,只有极少数人还在坚持。
但是,当下的有钱人也有自己的斗茶方式,更贵的茶,更好的山头,更稀缺的资源,这些也是可以彰显喝茶的派头。
这也是为什么那么多茶会越卖越贵的原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