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是最急不得的一门营生。
前几天朋友约饭,开席前泡的正是上次送他的巴达山。这款茶2018年做过一批,历经四年多时间陈化,开汤表现令人惊艳——高香,醇厚,喉韵深长……在座的几位都是懂茶的,连连夸赞好喝。朋友见状,急忙将所剩无几的残饼包好,小心翼翼塞进自己的公文包里,唯恐被人“掠美”。
巴达山地处勐海县西部,紧邻缅甸。此地野生茶树资源丰富,人工栽培型古茶园集中连片,是勐海茶区的特色山头之一。巴达山茶以香韵饱满著称,新茶苦涩感较为明显,如果后续仓储条件得当,三至五年左右就会展现优秀的后发酵品质。
老茶鬼当年开发的这款巴达山,采用当地六十年以上树龄正春乔木纯料。压饼前的干毛茶,审评试泡即呈现滋味鲜爽、花果香浓郁、耐泡度高等优点,能够转化出当下的口感,也是意料之中。
很多新生茶开汤难以入口,或寡淡清苦,或艰涩难化,或青草味重,其中既有茶树品种自身的原因,也与工艺制程的缺陷有关。对于这类先天不足的“问题茶”,寄望于后续陈化改善口感,出现“奇迹”的几率微乎其微。唯有底子好的生茶,才能存出优质的年份茶——时间令优秀更优秀,令低劣无所遁形。但凡市面上有口皆碑的年份茶,无不是历经时光洗礼的产物,绝大多数泛泛之辈都被淘汰了。
检验一个品牌厂商是否靠谱,并非看其产品包装如何华美,营销噱头如何吸引眼球,广告打得如何铺天盖地,老板如何长袖善舞……只需观察其产品系列中,到底有几款能经得起时间考验。新茶不好说,年份茶可骗不了人。
然而更多看到的是,厂商们普遍陷入了新品开发的焦虑之中。年份茶既然乏善可陈,只好烂在藏家的库房,同样的原料换个名头,改个包装,又可以收割一拨韭菜。区区一间小厂,一年能产出数十款“新品”,天知道里面包的是什么,当然也不会有人对“新品”的后续转化品质负责。只要卖得掉就万事大吉了。
作为品饮消费者,首先要学会“看茶买茶”,而非听故事、看包装买茶。茶好与不好,合自己的口味最重要。逢买必试,是选茶的最低要求,不试怎么知道品质去到哪个层次?
很多打着“云南茶农”旗号的骗子,在网上兜售25元一饼的“班章青饼”,100多元一提的“冰岛”,就是抓住了一些买家“认山头”、贪便宜的心理,一知半解,急于“捡漏”,最容易上当。这个价位的茶,稍有点常识就明白,只能用最差的原料才稍有赚头,山头名号不过是个心理安慰罢了。
有茶友晒出自己放了十几年的一堆存货,请大家帮忙“看看有没有值钱的”。这莫名其妙的一堆,足以印证该茶友是瞎买乱存,完全外行。除了勐库戎氏的两饼茶,其余的都可以毫不犹豫地丢掉了。
对行业基本面缺乏认知,不了解品牌厂商的大致状况,抱着碰运气的心态买茶,十次买茶能有十次掉坑,茶行业就是如此“水深”。这类茶友有个共性,每每希望“花小钱,办大事”,结果收了一屋子垃圾货色,却没有一饼能拿出来喝的,钱其实浪费了也不少。
年份茶的品质,折射出厂商的底线。市场是一个无形的筛子,糠秕的归糠秕,颗粒的归颗粒,没有中间道路。
文:老茶鬼(茶界独立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