勐往曼糯古茶山——勐海第一香
作者:阿斌
时间:2022-06-17
阅读:49
曼糯古树茶近几年更为人知是从它获得了2012年勐海茶王节金奖以后,很多人在此前都没有听说过。相对于目前市场上动则过万的宠贵而言,它太不起眼,当然,这对我来说仅仅只限于价格而已,一个茶的好坏并不是市场的推崇和炒作就能定义的。正所谓茶无定性,适口为宜(认知范围),不要盲目追求名山名寨,你喝的是茶,并不是一个名字。
循序渐进也要有个过程,并且这个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作为量来沉淀,哪怕是一盏台地(有机茶园)的清茗,你若喜欢,便是好茶!古树茶于我而言,没有最好,只有喜欢不喜欢。班章也好,易武也罢......版纳产区、普洱产区、临沧产区,更多的只能代表固有产区的特点。就像班章来说,它的贵不是说它就是最好,而是它的特点是别的产区茶没有或是无可替代的。当然,像曼松那样一年产量微乎其微的茶从量来说本身就是一个特点了。
有点扯远了,回来说曼糯。于曼糯制茶数载,不敢轻言,偶有心得,与众友人分享以共勉。度娘能找到的就不跟大家多讲了,人文地理海拔气候自己可以搜索,仅跟大家说说——曼糯古茶。曼糯古茶香高而不张扬,汤水厚实饱满,轻微涩感,回甘绵长而持久。
初到曼糯,给我的感觉是这里的古茶相对于其他产区要纯粹干净得多,因为少于外界的炒作和众人的抬捧,并没有出现乱象或是更多的不可控因素。
这里的古树茶品种我所了解的至少就有5种,具体的品种名称叫不上来,分别是1、老品种:其叶片厚实,叶幅宽度较好,芽头可达4-6分,干茶油性好,偏灰白黑亮,为大叶种;2、毛茶:叶幅宽度较好,芽头4-6分,叶背面多豪,干茶白净显豪,为大叶种;3、细黄茶:叶幅宽度一般,柳叶型,芽头可达6-8分,叶片嫩绿带黄,干茶白净,为中叶种;4、糯米茶:叶幅宽度较好,芽头可达6-8分,梗粗壮,叶片厚实呈墨绿色,干茶全黑(该茶果胶含量极好,杀青时弹性十足以至于像在炒橡胶或是加了粘稠剂的东西,杀青时为避免粘结在一起要勤抖散)为大叶种;5、苦茶:叶幅宽度较好,叶片厚实呈墨绿色,芽头可达6-8分,干茶油性好,偏灰黑,为大叶种(该茶之所以叫苦茶是因为其汤水苦若黄连)。
每逢采茶时节,朋友都会问曼糯的茶叶采到第几拨了,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也不能一一为朋友解释,于此说明,曼糯的古茶采摘方式完全区别于其他产区,并没有头拨二拨三拨尾拨之分。常规的采摘方式是一颗茶树先发先采,选芽头嫩叶正适之采,这样采摘的茶叶嫩度和规格都有所保证,干茶匀整度好。而曼糯的采摘方式是一颗古树一次性采摘,这样就造成芽头叶片老嫩不均,干茶匀整度差,出黄片率高。
品种多,采摘手法有别,这是缺点还是优点。如果说是缺点,那么茶叶的高香依然如此浓郁,口感依然饱满厚实,回甘依然绵长持久,又从何而来缺点之说呢?其实这恰恰是曼糯古茶的精华所在,天然的品种拼配,采摘的老叶嫩芽拼配,造就了它极强的综合性。这样的综合性在版纳产区是绝无仅有的。大自然的恩赐,老祖宗的遗产,来的何以神奇。
初来曼糯之时,对于当地的杀青颇有疑惑,心存顾虑,久而久之便也释怀,还是那句话,你若喜欢,便是好茶。当地的杀青工艺比较传统,一般都是杀青至熟即出锅,大概十分钟左右,待冷却达常温方进入揉捻阶段,干茶青味浓郁,叶底偏青。我个人而言并不接受这样的杀青方式,茶叶之香气来自于多氨类物质富集的梗部,如同我们吃炒菜,叶熟了但是梗不一定熟,偏青的杀青方式对于茶叶的提香效果是不为明显的。但是过于注重梗的熟度又会造成汤水的清爽度下降,而且出黄片率会大大的提高。综合了几种杀青的方法,跟大家分享一下。
(注:杀青时间不能一概而论,要根据萎凋程度和锅的温度来定,时间仅为一个对比参考定量)
一种为捂炒,顾名思义,锅温在中后期要求不高,捂熟即可,此种炒法叶底偏黄统一,非常均净,汤水透亮,但是茶叶香气得不到充分提出,汤水饱满度不高(个人不建议此类炒法,除非有人要求你就这么干)
一种为抖炒,从萎凋料下锅至出锅一直采用抖散或是抛抖的手法,此种炒法锅温要求高,在萎凋料水分散失之前把茶叶炒熟,但是这样的炒法往往会造成在茶叶还没有熟之前水分就散失的差不多了,会造成干锅现象或是造成茶叶有糊片糊点(个人不建议此类炒法,除非有人要求你就这么干)茶叶除了自己喝,更多的是要针对市场和客户需求,每种炒法都会有人偏好,无可厚非。但是针对茶叶本身来说,就杀青工艺我个人建议捂炒和抖炒结合,各显特点,相得益彰,前期使其水分散失,抖尽使其不结坨或少结坨,中期可稍捂,利用未散尽的水分蒸汽使其熟度均匀并减少糊点糊片,中后期可做抖炒使水分散尽并使梗部熟度提高从而提高香气。
关于揉捻,如果就茶叶本身来说,待杀青料冷却至常温并可揉捻,如和面般顺一方向,刚柔并济,条索和松紧度看个人喜好,揉至握成团,松能散即可,切忌重力揉捻至表皮大量破损或是揉出茶渍造成氧化过快从而造成干茶偏黑或者出现浑汤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