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赫赫有茗,点击上方“关注”,每天为你分享茶知识。
最近有茶友在群里提问:古人制茶、品茶会有脂粉气吗?会上妆吗?
上妆、脂粉说的是女子。其实这个问题我们可以拆分成“女性制茶会上妆吗?”“女性备茶会上妆吗?”“女性品茶会上妆吗?”三个问题来讨论。
女性制茶会上妆吗?
制茶不妨结合我们现代来看,因为对于茶“清洁”“卫生”的认识是一脉相承的。首先,从制茶这件事来说,比较重体力,所以从古至今女性制茶人就很少。然后女性制茶肯定不会上妆,制茶本身是一件对卫生非常严格的事。
再回看古代,不管从古籍、古诗词还是古画,制茶阶段我还没有见过女性身影,不管是普通百姓还是宫廷制茶,也都是男性。所以在制茶这一环节我可以大胆地说,没有上妆、脂粉这一说。
女性备茶会上妆吗?
然后再来说备茶。古籍、古画上也是很少能见到女性备茶,就连唯一的一幅唐代宫廷女性茶会图,我们也见不到女性备茶的场景。
但是从画上仕女的简单妆容可以推测,仕女备茶不会浓妆艳抹。
唐 佚名《唐人宫乐图》台北故宫博物院
女性品茶会上妆吗?
品茶,是品评茶叶好坏,茶叶好坏有哪些指标?除了滋味,现代人还追求香气,但古代不同。在明代炒青茶创制之前,蒸青散茶的香气也是不够浓郁的,这是蒸青工艺的缺陷。何况在这之前上至王公贵族下至黎民百姓,主流喝的都是蒸青团茶,对茶叶的香气没有那么重视。不像我们现代喝各种散茶,香气是茶叶品质的一个重要指标,所以我们在邀请品茶者时会加入“不喷香水”的要求。
而明代炒青工艺的创制,让古人把目光投向了茶叶香气。刘禹锡的《西山兰若试茶歌》诗云:
山僧后檐茶数丛,春来映竹抽新茸。宛然为客振衣起,自傍芳丛摘鹰嘴。斯须炒成满室香,便酌沏下金沙水。骤雨松风入鼎来,白云满盏花徘徊。悠扬喷鼻宿酲散,清峭彻骨烦襟开。”
在诗中,刘禹锡很准确地写道:他闻到的干茶,满室飘香;他品到的新茶,香似木兰沾露。这充分说明,炒青绿茶的香气,是远高于蒸青绿茶的。其诗又有:“新芽连拳半未舒,自摘至煎俄顷余。”这说明诗人是非常认同新诞生的炒青工艺的,相对于之前的蒸青工艺,香气高扬,滋味浓厚,省时省力。这大概是关于炒青绿茶的最早的文字记载。
唐 佚名《调琴啜茗图卷》
所以古人对香气没有那么重视的前提下,至少在明代之前,对于“脂粉之气影响茶叶香气”一说肯定就不成立。那明代之后呢?
据史书记载,古代女子妆品,无不含香。面脂口脂称“香脂”,洗发之露称“香泽”,妆面之粉称“香粉”,而盛放梳刷镜篦、胭脂油粉的梳妆奁,又被称之为“香奁”。
对比唐代女性品茶《调琴啜茗图卷》和明代女性品茶《闲话宫事图》就可以知道,明代女性虽然脂粉气少了很多,但还是略施粉黛。
如果从对茶品的影响来说,那明代的女性应该不会施那种芳香浓郁的脂粉。
明 陈洪绶《闲话宫事图》
所以在明代之前,女性品茶上不上妆就没有讨论的必要,而妆容肯定富有时代特征。
所以今天我想重点给大家分享宋代妆容,宋代妆容以自然、清雅为主流,所以也适合点茶、品茶活动。
时下点茶火热,我就准备把“宋代妆容六步”教给大家,喜欢参加宋代点茶活动的小姐姐可以学起来哦!
宋代妆容六步
一、底妆(抹粉)
宋朝女子最流行的妆粉是米粉。顶级的粉面要用梁米制成的。精心挑选颜色鲜白,质地纯正的一色粱米,经过一系列程序的历练,才能得到一份滑美的粉饼。
比米粉廉价且常用的粉底是铅粉。除了铅粉外,宋人还用石膏、滑石、蚌粉、腊脂、壳麝调制粉底。
图一 “三白”粉底妆
因为《清平乐》让大家知道了宋代的“三白妆”(图一)。何为“三白”?指的是额头,下巴,鼻梁,这三处着重涂白。这样的手法很像我们现在的提亮,好比我们高光粉的用法。
二、抹胭脂
宋代女子的妆容比较素淡,所以腮红也是浅浅的。主要有:“飞霞妆”、“慵来妆”、“檀晕妆”、“薄妆”等。
飞霞妆:先浅浅涂一层胭脂,再用白粉盖住,白里透红。这种妆面是唐朝传下来的。
慵来妆:相传此妆为西汉成帝妃子赵合德所创。慵来妆给人一种慵懒困倦之感。有诗云:“堕髻慵妆来日暮,家在画桥堤下住。”
檀晕妆:因用檀粉涂脸而得此名。檀粉是一种浅粉红色的粉。(图二)
图二
薄妆:就是淡妆,特点就是“薄施朱色,面透微红”。
三、画眉(图三)
宋代女子普遍画细眉,最受欢迎的是“浅文殊眉”,是宋代女子依据文殊的细眉而自创的一种
眉形,纤丽轻细、清淡隽秀。
除此之外,宋代还有“长蛾眉”、“出茧眉”、“广眉”、“倒晕眉”
长蛾眉:形状纤长,略微呈下挂状。
出茧眉:眉形比较短粗,犹如蚕茧。
广眉:比较粗犷的眉。
倒晕眉:把眉画成宽阔的月形,然后在月眉的一端(或上或下)用笔晕染,由深及浅,向外散开,别有风韵。
图三
四、涂唇(图四)
宋朝女子的唇妆,还是以小巧灵秀为上。
为此,她们在粉妆时常常连嘴唇一起敷成白色,然后以唇脂重新点画唇形,唇厚者可以画薄,口大者可以描小。
图四
五、贴花钿(图五)
花钿是额头的装饰,可以画上去,也可以将彩纸剪成各种形状贴上去。
图五
有钱的北宋皇后,把原本画上去的红道道和红点点全换成了珍珠(珍珠妆)。
六、发型装饰
宋代妇女的发式主要是髻,可分为高髻、低髻。高髻多为贵妇所梳,一般平民妇女则为梳低髻。常梳的发髻主要有高冠长梳、三髻丫、朝天髻、同心髻、女真妆、懒梳髻、包髻、垂肩髻、丫髻、螺髻等。
宋代女子发髻
高冠长梳:简称冠梳,是高髻的一种。宋代城市经济发达,都市妇女非常喜爱高冠长梳这种发髻式样。
冠梳是北宋妇女发型上最有特点的一种装饰。它的种类繁多,其中有一种白角冠配合白角梳使用的冠梳流行于宫中,这种冠很大,有至3尺,有至等肩者。冠是用漆纱、金银和珠玉等制成的,一般很大,有的冠长达3尺,有的和两肩一样宽,冠上插的梳子也很长,而且不止一把。
三髻丫:是指梳三髻于头顶。南宋诗人范成大有诗云“白头老媪簪红花,黑头女娘三髻丫”。宋代的少女也梳三髻的髻式,这种发式俏丽、活泼,易于为少女所喜爱。
朝天髻:是富有时代性的一种高髻。其做法是先梳发至顶,再编结成两个对称的圆柱形发髻,并伸向前额。另还需在髻下垫以簪钗等物,方使发髻前部高高翘起,然后在髻上镶饰各式花饰、珠宝,整个发式造型浑然一体,别具一格。朝天髻需用假发掺杂在真发内,所以在当时还出现了专卖假发的店铺。
同心髻:与朝天髻有类似之处,但较简单,梳妆时将头发向上梳至头顶部位,挽成一个圆型的发式,再用朝天髻固定。发髻根系扎丝带,丝带垂下如流苏,因此也叫流苏髻或堕马髻。
包髻:的做法是在发式造型定型以后,再将绢、帛一类的布巾加以包裹。此种发式的特征在于绢帛布巾的包裹技巧上,将其包成各式花形,或做成一朵浮云等物状,装饰于发髻造型之上,并饰以鲜花、珠宝等,最终形成一种简洁朴实又不失为精美大方的新颖发式。
懒梳髻:通常是教坊中女伎于宴乐时所梳的一种发式。
垂肩髻:顾名思义就是指发髻垂肩,属于低髻的一种。至于丫髻、螺髻,则都是尚未出嫁的少女所梳的发式。
螺髻、灵蛇髻:
图六 灵蛇髻
宋代妇女有戴冠,插簪的习惯。戴的有白角冠、珠冠、团冠、花冠、垂肩等。在发型上插上的有金、玉、珠、翠、花枝、簪子、钗、篦、梳等。
宋代妇女头上除了戴冠、插簪以外,还插上各种各样的花,有的是鲜花,有的是假花(图七)。当时有一种叫“一年景”的花冠,就是把四个季节的花齐备地插在冠上,很受妇女们的喜欢。
图七
写在最后
看来茶艺、品茶活动对于女子妆容“不损茶香”要求明代应该是一个分水岭,所以大家在复原明代之前茶艺时,也不必过分注重妆容清淡,只要“不损茶味”就行。
下期我们讲宋代服饰。
好文推荐:
跟着天仙刘亦菲,来一场沉浸式宋代茶馆奇妙游
梦华录中让你垂涎欲滴的果子,真的是宋代茶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