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个领域都不曾在岁月的长河里停滞过,因为需要生存下去,就不得不顺应发展潮流、不断创新。普洱茶的世界里同样如此,从最表面的产品命名,就显而易见。
云南作为世界茶源的中心地带和中国茶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有着历史悠久与茶叶种植文明和茶饮文化文明。尤以昔日的“荣享京华”的普洱茶,唐宋起始就是久享盛誉的历史名茶,在清时期更是以“贡茶”而名声大噪。
从云南茶叶发展历程来看,溯源历史上至商周、西汉时期,传于三国、商于唐、盛于清、享誉现代。而闻名中外的普洱茶,数百年来以“普洱”二字而出名。
那么,具有传奇色彩的普洱茶,其名的出处?为什么得名?随着近年来普洱茶的大热,普洱茶名的源考,也成了近代普洱学者、茶文化研究专家等人士深研的对象。
相关人士考证,云茶早期的种植,多为今天的布朗族等少数民族先祖——濮人,“濮人”是最早种茶的民族,“濮人”饮用的茶即是“濮茶”。
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茶名“普茶”或“普洱茶”之称谓,远早于地名“普洱”或“普洱府”之称谓。
谢肇淛的唐人樊绰在《蛮书》卷七《云南管内物产》中曾提到:“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
所谓“银生城”,源于历史上唐代、南诏时期,今的普洱地区的景东一带设立银生节度于银生城,(银生城),普洱设治,名“步日睑”,宋代元代时期,称“步日部”,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改称“普耳”,清雍正七年(1729年)设“普洱府”。
在查阅2002年版《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志》“大事记”持说:“贞元十年(794年),南诏王异牟寻攻开南茫蛮部落,设立银生节度(今景东)辖及勐泐(西双版纳)地区。”
以史照今,诸如以上的史料,皆可佐证今普洱茶之产地。然而,其茶名,最早见于明朝万历年间在云南为官的谢肇淛所撰《滇略》一书,书中说道:“土庶所用,皆普茶也。”“普茶”即今“普洱茶”之源流。
1、佤族学者尼嘎(魏德明)先生也作过调查,并在《“普洱”人考》中提出:“步日”或“普洱”是佤语,是佤族(布饶)和布朗族称呼“兄弟”的意思。
2、西盟佤族自治县老县长隋嘎(佤族)证实,也如是说佤族布饶人称布朗族为“步耳”,有的方言为“步日”,布朗族则称佤族为“布嘎”,意为朝前走的同胞同伴。
澜沧拉祜族自治县一带的布朗族和佤族布饶人都自称为“艾佤”,后来在迁徙的过程中,前面走的是佤族人,所以布朗族称他们为“布嘎”,后面跟来的是布朗族,故佤族称他们为“步日”。
至今在佤族布饶人和布朗族中,仍然广泛流传着其祖先居住在普洱(今宁洱)、思茅、墨江一带。
从以上及相关史料考证,也进一步佐证了“濮人”是最早种茶的民族,“普茶”即是“濮茶”之说。
1、唐代樊绰《蛮书》是最早记载普洱(思茅)区有茶的,其中第七卷中写到:“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合烹而饮之。”
这里没有明确指出茶名,只说出了地界,“茶出银生城界诸山”,其“诸山”多指原“银生节度”辖区,今哀牢山、无量山一带,其中自然包括如今的普洱市、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等地。“蒙舍蛮”中就有“濮蛮”,或许当时就叫“濮茶”,其用“椒姜桂合烹而饮”之法,至今还保留在佤族饮用的擂茶中。
2、历史上第一次提到“普茶”一词是明代万历年间的谢肇淛所著《滇略》:“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成团。”澜沧布朗族叫“蒸而成团”的圆形紧压茶叫“腊广”。值得注意的是,谢公第一次提到的是“普茶”,没有“洱”字,明代时就叫“普茶”。
3、明代万历年间李中立辑《本草原始》中载:“儿茶出南蕃,系细茶末入竹筒中,紧塞两头入污泥沟中,日后取出,捣汁熬制而成。”这里的茶名,省略了一个“普”(濮)字,而只称“儿(耳)茶”。
4、清嘉庆年间,檀萃在《滇海虞衡志》说:“普茶,名重于天下。”普洱古属银生府,则西蕃之用普茶,可以看出自唐代起都称其为“普茶”,并没有“洱”字。此记载指出了银生府的“普(濮)茶”,早在唐代南诏时期,已销往西康、西藏等地“西蕃”地区了。
5、清道光《普洱府志》、光绪《普洱府志》中叙述《物产》时,只称其为“茶”一字,没有“普洱”二字,因这是当地的府志,茶又是在普洱本地所出的,自不必说地名,而直接记述一个“茶”字。故昆仑认为,“普(濮)茶”、“普洱(濮儿)茶”是外地购茶者根据产地族群地名叫出来而传扬闻名的。
6、我国著名植物分类学家张宏达教授1998年主编《中国植物志》时,改变了过去的观点,在山茶科的分类文献里,把“印度阿萨姆茶改名为中文名字,正式命名为普洱茶。”
昆仑认为普洱茶的命名特殊且具有传奇色彩,它应用的是:人→地→茶的实际命名方式。濮人→濮儿人→普耳地→普洱府→普洱茶,是人(濮儿人,布朗族)→地(普洱、普洱府)→茶(地名+茶)的命名方式。
不是“产地+品种=茶名”与“种茶人(或制茶人)+品种=茶名”的简单重合,是独有的特殊的历史演变,与全国其他茶的命名方式都不同。
现如今称谓的普洱茶,普洱生茶,如老班章普洱茶、冰岛普洱茶、昔归普洱茶等,与西湖龙井、黄山毛峰、庐山云雾、君山银针等命名一样,强调的是:茶之产地与茶之质量密切相关,产地不仅是标明出处,更多强调的是特殊性也是排他性,最终形成“质不同→味不同→价悬殊”的产销格局。
清朝末期到解放者一段时间,在那个混乱的年代,普洱茶通常以号级命名,比如我们听过的宋聘号、杨聘号、同庆号等等一些老字号。
在那个时期,这些老字号是那个时期的普洱茶的品牌,也是普洱茶命名,当然,现在几乎不可能见到那个时期的茶了。
再到后来,50年代左右,随着勐海茶厂的建立,渐渐出现了印级茶,也就是当下依旧存在的黄印、蓝印、红印等等,它的包装十分明显,从不同的颜色就可直接看出产品名称。50年代末期到90年末期是印级茶的高峰时期,现在市面上可以见到一些老印级茶,但真假就有待考究了。
印级茶之后便出现了“七子饼茶”的说法,也就是说七子饼茶的命名方式出现于现代,在之后便成为了云南普洱茶的一个统称。
随着品牌的日益增多、人们的消费需求日益提高,之前那些相对单一的普洱茶名称似乎不再具备吸引力,对于各茶企来说,千篇一律的产品名称也不再具备竞争力,于是普洱茶名称逐渐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局面,于是各种纪念茶、美好寓意祝福的茶、紧跟时代热点的茶等等,甚至可以说此时的产品名称已经令人眼花缭乱了。
从普洱茶命名的变化中,我们很容易就可以看出这样一个规律:由单一化逐渐走向多元化。这就意味着我们对普洱茶的要求日益精细化,我们不仅仅追求某家的品牌或山头,而是在品牌、山头、工艺、时间等诸多因素的共同考虑下选择一款茶。
任何一个普洱茶产品命名方式和阶段,都代表了普洱茶的发展历程,也代表着一个时代的生产发展状况。也许回首,我们看到了落后与单调,可是在那个时代里它们却书写了很多经典,于是即使到了这如今普洱茶琳琅满目的时代,我们依旧追寻着那逝去的老茶,而我们追寻的不仅仅是一款茶,更是一段逝去的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