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特定人群在特定时期内特有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
作为一个拥有一千多年历史的事物,它在发生、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许许多多文化的衍生物,也正因为如此今天的岩茶才显得与众不同、异彩纷呈。
而武夷岩茶的文化同时也成为了武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前,武夷山的茶农,都供奉着杨太白君的牌位。
每年清明节过后,开始采茶、制茶,事先都要祭祀他,求他“保佑”茶叶丰收,制茶顺利。
有的人说如果不祭祀他,茶叶会减产,制出的茶叶质量不好。
现在虽然没有这一套,但还流传着杨太白君的传说。
不知是什么年代,杨太白的家乡,遭了一场大水,他孤身一人逃难到了福建武夷山。
那时,他在一个小村庄,帮人做点零活。20多岁,正当壮年,有的是力气,做事从不偷懒,周围的人都很喜欢他。
武夷山中终日云雾缭绕,雨水多,日照短,气候温和、湿润,满山遍野都是野生的茶树,谁也不知道它有什么大的用处,任其自生自灭,谁也不去管它。听老人说:遇到荒年,没有吃的,茶叶比树皮、草根还要好吃一些呢。
不过武夷山的群众有个习惯,认为茶树的叶子可以治病、提神、助消化、止痢,还可以解暑。
所以,到了谷雨前后,每家每户,都要让妇女小孩去摘点回来准备着,万一有个小毛病,就拿来煮水喝有一年,杨太白跟着一群妇女小孩上山去采摘茶叶,他挑了一担竹筐,跑到山上,见山峰青青,流水淙淙,他越看越想看,走了一峰又一峰,边走边采,也不觉得劳累,一直往前走去,剩下他独自一个。
到了下午,当他坐下来休息的时候,才感到肚子很饿,疲倦不堪,精神恍惚,不觉睡去了。
杨太白所采的茶叶,经过太阳曝晒,全部晒软了,像空心菜被开水烫过一样。
当他一觉醒来,太阳已经落山了,山区天黑得早,他赶忙起来准备回家,后悔不该贪睡。
他见竹筐里的茶叶都蔫巴巴的,就用手去抖、去抄,但因叶子粘连在一起,怎么也抖不开、抄不散了,却闻到一阵阵清香,跟过去看到的茶叶不一样。他随便抓了几片叶子塞进嘴里嚼起来,越嚼越香,口中生津,精神倍增,也不觉得劳累和眼花了,好不喜欢,他赶忙挑着竹筐下山回家去。
武夷山群峰蒙上层层白雾,鸟儿叫着归巢,村里人家也都点上了松光,太白才挑着茶到家。
武夷山的夜晚,虽是春夏之交还是寒气袭人,他生火煮饭,灶火很旺,屋里暖烘烘的,等吃过饭,放在一边的茶叶又干了许多,一阵阵的清香溢到门外,全村的人都闻到了,感到奇怪,不知香从何来?
第二天早上,才知道是太白家里的茶叶香,都跑来看进屋更感到香气扑鼻。
有的人一看,那茶叶……片片卷缩,说杨太白发疯了,茶叶被火烤成这个焦样子,药性都掉了,不能治病。
按照老规矩,山里人采回的青茶,就要捣烂,揉成一团,凉干,装好即成茶药了。
像杨太白这模样的茶叶,他们还是头回看见,难怪有人要反对他。
可是,把采来的茶叶制成药,按老规矩,不晒、不烤、放久了,有的就会发霉、变质、不能用,有的虽不发霉,但有一股冲鼻的青草味道,吃起来还会苦涩。
而杨太白的茶,一年下来用水冲服,不仅很香,吃来还有甘味,口里生津也能治病这一传开,来向杨太白讨茶的人多了,有的要来治病,有的人吃上了瘾,每天吃一点,人就感到舒服,不吃就像少掉了什么似的。
杨太白不知经过多少年的实践、摸索,发明了晾干、揉青、烘、焙、分拣的一整套制茶工艺。
杨太白制的茶为人们所传道,一传十、十传百,整个武夷山的人,都跟着杨太白学制茶,制出了许多的名茶,武夷山也出名了。
这种制茶工艺,一直流传到现在,所以武夷山的茶农,把杨太白看成是制茶师祖,传说他是天上的“茶星”下凡,家家供奉祭祖,表示不忘他的功绩。
此文仅为大家介绍关于武夷山的茶、盏与山水、文化和历史,是小编阅众多书籍及网络资料整理而成。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欢迎关注【武夷岩茶课堂】,关于武夷山、岩茶和你想知道的一切,都在这里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