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古以来的待人之道就是“宾主设礼,非茶不交”。茶始盛于唐,至宋影响力达到顶峰,不仅成待客“必需品”,更发展成一种博大精深的文化。
“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诗歌不能尽兴,就需要挥毫泼墨,将千思万绪付之于书画丹青。观茶画,仿佛能听到那茶水涓涓作响,闻到那氤氲茶雾在空气中飘香,更能体会到作者彼时对茶的热忱之情。
《萧翼赚兰亭图》
唐·阎立本
(辽宁藏本)
《萧翼赚兰亭图》是唐代画家阎立本创作的绘画,原本已佚。现存三本宋代摹本,北宋摹本藏于辽宁省博物馆,南宋摹本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还有一本宋代摹本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台北藏本)
《兰亭记》中有记载:唐太宗李世民痴迷王羲之书法,曾三次向辩才索要《兰亭序》,均被他一再拒绝。唐太宗无奈,只好按宰相房玄龄之计,派监察御史萧翼乔装潦倒书生,与辩才结成忘年交,取得他的信任,然后趁辩才不备,偷取《兰亭序》,回长安复命。相传,唐代画家阎立本根据这个故事,画出了《萧翼赚兰亭图》。
(北京藏本)
由画中可看出,唐朝饮茶文化之盛,遍及民间,饮茶已成为日常生活所需,寺院中不仅是僧众饮茶,还以茶待客。此画布景简单,人物神态生动,传神地记载了唐朝寺院的茶事礼仪,并重现唐朝烹茶、饮茶所用的器具及饮茶的方法与过程。
《撵茶图》
南宋·刘松年
《撵茶图》为工笔白描,描绘了磨茶、点茶、挥翰、赏画的文人雅士茶会场景。画中左前方一仆役骑坐在长条矮几上,右手正在转动茶磨磨茶。旁边的黑色方桌上陈列筛茶的茶箩、贮茶的茶盒、白色茶盏、红色盏托、茶匙、茶筅等,一仆役正伫立桌边,右手提汤瓶,左手执茶盏,欲待点茶。他左手桌旁有一风炉,上面正在煮水,右手旁边是贮水瓮,上覆荷叶。一切显得十分安静、整洁有序。
画面右侧有三人,一僧伏案执笔书写,传说此高僧就是中国历史上的“书圣”怀素。一士人相对而坐,似在观赏。另一士人坐在案旁,双手展卷,而眼神却在欣赏僧人作书。画面充分展示了文人雅集品茶、赏画的生动场面,再现了两宋流行的点茶技艺。
《卢仝煮茶图》
元·钱选
这幅《卢仝煮茶图》选取的是卢仝刚刚收到孟谏议遣人送来阳羡名茶、迫不及待地烹点品评的典型场景。画中的玉川子白衣长髯,在一片山坡上席地而坐,身后有芭蕉浓荫、怪石嶙峋。身左有书画,身右为茶盏。旁立一人,显然是孟谏议所差送茶之人,前方一仆人正在烹茶。
画中三个人物,目光集中在那个茶炉上,自然地形成了视觉焦点。整个画面构图简练,格调高古,把卢仝置于山野崖畔,深刻体现了卢仝“恃才能深藏而不市”超逸襟怀。这幅作品之所以为历代画人所看重,道理就在于此。
《斗茶图》
元·赵孟頫
该画是茶画中的传神之作,画面上四茶贩在树荫作“茗战”(斗茶)。人人身边备有茶炉、茶壶、茶碗和茶盏等饮茶用具,轻便的挑担有圆有方,随时随地可烹茶比试。左前一人手持茶杯、一手提茶桶,意态自若,其身后一人手持一杯,一手提壶。作将壶中茶水倾入杯中之态,另两人站立在一旁注视。斗茶者把自制的茶叶拿出来比试,展现了宋代民间茶叶买卖和斗茶的情景。
《停琴品茗图》
元· 陈洪绶
《停琴品茗图》,绢本设色,纵76厘米,横53厘米。画的中间是两位雅士相对而坐,各捧茶盏。一人趺坐蕉叶上。左边湖石上茶炉炉火正红,上置汤壶,近旁置一茶壶。一人以石为凳,面前的石板上置古琴一张、书卷一摞。其右侧地上有一硕大的花瓶,瓶中插青青荷叶,洁白白莲。画的左下有一石板,上置水瓮。一仆左手执扇,右手持巾。琴弦收罢,茗乳新沏,良朋知己,香茶间进,边饮茶边边谈古论今。
画面清新简洁,线条勾勒笔笔精到,设色高古,高士形象夸张。如此幽雅的环境,把人物的隐逸情调和文人淡雅的品茶意境,渲染得很充分。就饮茶而论,画中表现了典型的晚明时期流行的茶壶泡饮法。
《豪家佚乐图》
清·杨晋
此卷写春夏秋冬四季豪门享乐生活,长1之米多。此幅为长卷中一段。这幅画在构图上疏朗、大气,湖石、古松、竹林、长廊的协调组合,呈现着贵族园林的气派。而画家又通过水的润泽、树的繁茂、竹林的蓊郁,营造了夏日宜人的气氛,为贵族妇人和孩童提供了舒适的悠游环境。
(局部图)
树下,两个发髻高挽、雍容华贵的妇人正闲散地坐在桌前,她们像是在望着前面那个举扇扑蝶的儿童,又像是正听着照看小孩儿的仆人上前禀告什么;旁边站立的女子,也像在对手持凉扇的仆人吩咐着。在玩耍的儿童旁边,一个仆人正在挥扇煮茶。
茶画的兴起,既是经济繁荣的物质表征,亦体现了文人雅士闲情逸致的格物情怀。它将水墨与茶情茶意完美结合,再现了历朝的茶饮风尚。
(图文整理自网络)
未来,鼎白将继续贯彻“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文化本源,以永为大家所喜爱的奋斗人生旅途伴侣为企业使命,打造一个以爱心与关怀建构的白茶梦想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