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世界茶文化蒙顶山宣言》在名山县蒙顶山上发表,宣言不仅给名山茶带来了巨大的品牌价值,更促使名山茶产业在县域内广泛发展,名山茶从此注定不凡。时至今日,35万亩茶园遍布名山各乡村角落,带动了20余万茶农增收致富,支撑起600余家有规模、有技术、有实力的茶叶企业、茶叶加工厂的发展,更塑造出牛碾坪、红草村、月亮湖、中国至美茶园绿道等茶旅融合景点。
聚焦乡村振兴,雅茶一马当先。
▲大雾在茶园里奔涌
前不久,因集中集聚茶资源要素,增强融合发展的协同优势和辐射带动作用,不断完善农业产业链,提升产业整体发展水平,支持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名山区被国家农业农村部列入“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
▲茶园里随处可见三产融合示范园标识牌
“我觉得名山农村比城市更发财!”
“是不是哦?我想回农村!”
而现在,更有人声称名山的财富已倾斜到乡村。
▲茶园之上的缆车
茶产业扩展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2018年7月4日,名山区车岭镇石堰村又有220亩优质茶园通过了验收。这片新验收的茶园,是名山区科技局自筹资金12万元并提供相关技术支持新植的茶园,惠及石堰村110户农户。
利用部门帮扶的机会,在2017年的冬季,村民周霞将家里最后一块4.95分大小的水田改种成茶叶。验收合格后没几天,石堰村就下了一场大雨,这给了正经历盛夏的茶苗喘息之机,周霞也要抓紧施肥。
▲万亩茶园 韩毅摄
据了解,20多年前,周霞从河南南阳嫁到石堰村3组,在她看来,当时的名山条件比老家还艰苦,人均只有4.95分地。为了不让全家饿肚子,她就将家里坡地种成了玉米,平坝种上了水稻。眼看不能维持正常生活,周霞又学了缝制羽绒服,跟着丈夫走南闯北。
▲茶园春色 韩毅摄
近些年,周霞开始羡慕一些村民的收入,他们每年光种植茶叶、销售茶叶也可以挣到10多万,而自己辛苦大半年还收入薄微。相比漂泊在外,地里挖出的“金矿”成色更足。“都说茶树就是摇钱树,但是需要你使劲摇才会往下掉。”现在的周霞决定不再出门了,就在家好生伺弄茶园。
▲夏日茶园 韩毅摄
但在村支书熊兴怀看来,石堰村的总体经济水平并不差。2009年,受名山财政支持,石堰村完善了生产便道和水渠建设,新兴的茶叶产业得到了发展,而传统的水稻、玉米种植成果也得到巩固。由于依山傍水,有的农户还广泛开展起养猪、养鸡、养鸭等养殖业。““真正的问题就在于,村民在增收致富的同时,各种农副产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污染问题。”
▲茶园余晖 韩毅摄
既要青山绿水,又要金山银山,石堰村在不断摸索产业发展经验。2013年,国家开启大规模脱贫攻坚,名山区科技局和防震减灾局成为石堰村的帮扶单位,号召大家背靠“蒙顶山茶”大品牌,广泛种植茶叶,这样不仅能脱贫致富,还有利于环境保护。两个部门承诺,给予石堰村资金支持并提供茶叶种植技术。
▲雨后茶园上空一抹彩虹 韩毅摄
“实际上水稻和玉米种植,每亩每季的收入大概有1000元,且需农户抢种、抢收。养猪、养鸡、养鸭不仅要掌握复杂的防疫、养殖技术,更要抗住市场价格的剧烈波动。而茶叶种植,却是一次投入,多年受益,除开冬季没有收获外,一年多数时间都能有持续性收入。”村民的收入增加了,还能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熊兴怀认为,石堰村的发展不能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石堰村的前景全在那一片绿色树叶里。
最新数据,石堰村2300亩可耕种土地上,已有2200亩茶园,石堰村已成为名副其实的茶叶村。
茶产业兴盛留住乡村振兴希望
“面朝东方,左边是茶园万顷,右边是碧波万里。”在名山区中峰乡海棠村民口中,自己的家乡称得上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刚刚过去的2018年12月,名山区中锋乡海棠村又获得了一项殊荣,他们被雅安市五美乡村组委会评为市级“产业美”村。
▲中峰乡茶园内游人如织韩毅摄
冬天的萧杀和寒冷,阻挡不了欣赏”五美乡村“行程。从成温邛高速百丈湖路口往北5公里,再顺着名王路往东行,就可以领略海棠村的风采了。仿汉民居密密麻麻地分布在道路两旁,黑色的沥青路面干净得超乎想象,连绵起伏的茶园一直延伸到远方。最霸道要数海棠村门口两只水牛雕塑,一只头颅冲天,睥睨众生,一只埋头拉碾,浑身充满力量感。虽然只被评为“产业美”,但“民居美”、“环境美”、“生活美”、“乡风美”五美内容一样不落后。
▲牛碾坪入口
“兴起于上世纪70年代的产业结构调整,海棠村开始广植茶叶。进入新千年后,茶叶的经济效益开始显现,村民要不开茶厂,要不采茶叶,海棠村逐渐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到了14年,得益于‘牛碾坪万亩观光茶园’以及‘中国至美茶园绿道’的打造,海棠村民又开始发展农家乐,在茶旅融合中又赚了不少钱。”党支部副书记程治谋对海棠村的经济发展史做了一个简单的回顾,他认为,海棠村的“产业美”不是虚有其表,是有实际内容支撑。
▲中锋乡茶园游玩的游人 韩毅摄
“人们常常说乡村振兴,但没有村民驻留,一切事业将变成无米之炊!”一个村子是否有希望,有活力?在程治谋眼中,一个重要的指标是看有多少年轻人留守。除了在企事业单位上班的,海棠村25岁至45岁的年轻人几乎全部在家里。围绕茶产业,海棠村形成了完整产业链,村民有开茶厂的,有做茶叶销售的,有开农家乐的,有在景区服务的,大家看到了海棠村的发展希望,每年有近10万人到牛碾坪旅游,村民们不需要出门打工,一样能实现人生理想。“我也是其中一员。”虽然在外开车已能拿到6000元的月薪,但是在2016年时,程治谋还是决定辞职回乡,在牛碾坪停车场的对面开了一家叫老兵驿站的中餐馆,村民们不需要出门打工,一样能实现人生理想。
▲中国至美茶园绿道解放乡段
“虽然经营有淡旺季,但全年拉通算,我的收入强过在外面打工。”据程治谋介绍,从最初的茶叶煎蛋,到现在新增的茶叶豆腐、茶叶排骨、茶叶炒腊肉,程治谋结合茶叶创新的菜式已增加到7种,成为不少游客必点和点赞的美食,他想把家乡的茶叶尽可能多地融进饮食,融到游客们的心底。
▲ 牛碾坪茶园 韩毅摄
茶产业发展助力社会治理探索
去年11月15日,伴随着一阵热烈的掌声,名山区茅河乡乡贤理事会成立了。据了解,茅河乡乡贤理事会也是名山区第一家乡贤理事会。
▲茅河乡乡贤理事会成立现场
翻开《茅河乡乡贤理事会章程》章程,有推动落实村规民约,有协助调解各类矛盾纠纷,有协助开展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有挖掘茅河历史文化等庞杂内容。
有人不禁要问,这么多的工作要开展,如何保障理事会的正常运转,这不得不说是一个问题。要知道许多理事会最后沦落成聊天、喝茶,不做实事的“俱乐部”,就是缺少资金维持。
▲临溪村的民居
对此,茅河乡乡贤理事会理事长冯学煌坦然一笑。“相对于雅安其他地区,茅河村民已十分富足,理事会吸收的乡贤有实力,有资金去支持日常的工作开支。”
“茅河乡素有‘中国茶苗第一乡’的美誉,是全省最大的无性系茶苗繁育基地。”据冯学煌透露,一亩茶叶一年的鲜叶收入一般在6000元左右,而一亩茶苗的收入却高达4万余元,许多茅河乡村民利用当地独特气候,积极进行产业转型,成了名山、乃至整个雅安先富起来的人,乡贤理事会个别成员身家更是达到上千万元。
▲茅河乡的“茶+柑”种植模式
话说茅河多富豪并不浮夸,在临溪村3组采访时,记者就见到了一位穿得朴素,身家却有好几百万的农民——连永勤。据连永勤介绍,他的收入有三方面,茶叶、茶苗以及艺术品销售。每年春夏季,则是他专心做成茶的时期。到了秋冬季,就要卖茶苗,种茶苗。而其余零碎时间,则上街卖各种稀奇小玩意儿。三管齐下,连永勤每一年能有50万元的收入。经过多年的累积,他已是名副其实的百万富翁。
▲湖光茶园 韩毅摄
植根于良好经济条件的社会组织,茅河乡党委、政府也乐见其成。据茅河乡党委书记陈颗介绍,在面对移风易俗,产业转型,纠纷调解等问题,党委、政府也有无力感。这时让乡贤出面说话,效果可能更明显。陈颗期望,由地缘、血缘组织起来的乡贤理事会,一种新的社会治理组织,能像临溪河一样,渗入、滋润茅河乡民的内心,助力“水韵茶乡·茅河古镇”的进一步发展。
来源:雅安看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