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木是个山美水美的地方。
漫山遍野的小草小花,郁郁葱葱的原始森林,潺潺流水,勾勒出桐木的人间美景。
明朝时期,桐木就已大范围种茶制茶。而在明末之时,更机缘巧合发明了红茶制法,至今,桐木红茶已传承四百多年。而在一百多年前,水仙茶树来到了这里,它生根发芽,潜移默化,最终以红茶的姿态展现人前,焕发出新的光芒!
桐木里面距离武夷山还是有点距离的,大早上从武夷山启程去桐木,到山里的时候已经是上午十点了。一路上都在感叹桐木的山清水秀、怡然自得,甚至都想若将来跑这来养老可真是一个好地方!此地虫鸣鸟叫、流水潺潺,端的是好一处世外桃源。待到行至桐木江墩,就被村口的青楼先吸引了目光。青楼,是正山小种熏烟时的加工地,楼下烧松木,楼上放茶叶,烟会往上,然后就算熏烟啦。江墩如今还有两处老的青楼,看其古朴程度,想来也不下七八十年了吧。不过我们的主要目的毕竟是水仙红茶,而水仙是不用青楼熏烟的。于是便继续往上到蔡哥家。蔡哥自然就是我去年来时住他家的那位,而桐木的水仙红茶,蔡哥家当推经典之一!
到蔡哥家时已经是接近中午,从屋里喝了一杯茶出来,正好菜茶工陆陆续续的回来了。于是我们决定就拍下这次整个做茶的工艺,并让蔡哥给我们讲解桐木水仙的一些加工流程。水仙茶树的特性是叶片较厚,含水量较高,但角质层很薄,容易损伤。所以在萎凋之时,能不翻就不翻,就算要翻,也要十分小心,否则叶片损伤,不利走水。走水不好,香气不显,滋味不纯,叶底不好看。蔡哥萎凋,放在萎凋槽上,每过一段时间,闻一闻,吹个热风,如此反复,待到没有青气,散发清香就好了,每次闻,香气是不一样的,先是青气,然后青气大量散发,再然后散发清香或花香,但这个时候还夹杂有青气;再过一次闻没有青气了,就算好了。
过了萎凋之后,便要揉捻了,蔡哥家用的是揉捻机。揉捻的时候,大概十分钟加个压,然后加个三四次差不多就好了。总感觉蔡哥做茶是很随意的,也没见他记时间啊,机器一开人就出去了,然后搞十几分钟再回来加一下压。这大概就是做茶久了,不用特意去记也能知道什么时候该干什么吧!真是羡慕嫉妒恨啊。什么时候算揉好了?答:成条就行了。
发酵的时候更随便,把揉完解块了的茶叶放到一个大竹筐里,晴天就盖块湿布、阴雨天就不用。然后,走了。大约六七小时后,回来闻一下,好了。
……
怎么看发酵发好了?闻一下,没有青气就算好了。忍不了了问他,你都不用什么加温加湿的?哦,桐木的天然环境不错,温湿度对茶叶发酵来说刚刚好啊,就不用咯。
……
我都是用冷发酵的,不像他们那个需要加温加湿,那个叫热发酵。冷发酵就是什么都不管,放在那让它纯天然发酵。我这样发酵茶叶的表面和筐中间茶叶的温度不会超过5℃,所以也就不用什么发酵还翻,就让它自己过六七个小时就好啦。
烘干呢?直接用烘干机啊。怎么定这个要多少度烘多少时间?一般都是75到80度之间,烘到干就好。
第一天整个下午,都在萎凋,一有间隙就喝茶,反正有蔡哥心里默默掐着时间。喝了去年的水仙红茶,喝了老枞红茶,也喝了一泡金骏眉,那味道都是极好的。来到蔡哥家里喝,跟把茶叶拿到福州喝还是会不一样,想不出原因,估计也只能把锅甩给水的问题。
第二天上午,我们喝到了昨天刚做的水仙红茶。能喝出有兰花香,但毕竟刚刚出炉,更多的还是火燥味吧,喝完之后,整个口腔都感觉到燥热,喉咙发干。于是要求带回一袋,凉几天再喝。
所以郑重提示:茶叶不是包子,新鲜出炉的就别喝或少喝为妙!
喝完之后,我们在蔡哥带领下,去了附近山上有一小片老枞水仙的茶园。据蔡哥说,桐木种水仙至少也要百年历史了,甚至有可能有一百五十年了。桐木村有十几个自然村,据2007年的具体调查,桐木村的水仙品种占桐木所有茶园面积的46%,而菜茶有53%。而我们这次见到的就是大概有八十年的,从蔡哥家一路爬山,沿途野花不尽,花香鸟鸣不断,连爬山都倍有力气呢。
在茶叶众多并层出不穷的当下,水仙红茶或许并不稀奇,但产自这个有四百年红茶历史的地方,桐木以其独特的优越环境,还是让人对水仙红茶有了更多的期待。
图文/小希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寻访各地好茶
普及健康饮茶
倡导品茶情怀
分享有茶生活
关注茶叶点评网,惊喜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