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各地方言确实保留了一些地地道道的古汉语说法,如普遍将“锅”称作“鼎”,“筷子”称作“箸”等,甚至有些闽南话表示应答还用“诺”,古雅得让人惊诧。
我经常听黎叔同客人讲起福建的历史,说福建取自“福州”和“建州”两个地方的首字,可见建州在历史地位上就与福州是等同的,黎叔的花(fa)音也是格外清新脱俗,虽然他一再强调自己是普通话二级乙等,但我仍旧怀疑他的证书是贿赂了女老师才拿到的。
福建人的普通话发音有多清新脱俗?有一个流传已久的段子可以感受一下:
“你是哪儿人?”
“我来自一个H开头的省份。”
“湖北?”
“不是。”
“湖南?”
“不是。”
“海南?”
“也不是。”
“那是哪儿?”
“是福(Hu)建啦!”
福建某文化学者说: h/f 不分,n/l 不分是古汉语的特点,福建保留了中原古音,闽人乃是古中原人的正统传人。
那么“福(hu)建话”真是古汉语的孑遗吗?福建人是最正宗的古代中原后裔吗?这些人从哪儿来的?
我们先从大胡建的历史说起。
上古时期,现今中国东南广大地区主要是越人的天下,分布着各式各样的百越民族,汉人汉语尚未大规模进入。
彼时作为东南沿海一部分的福建自然也是越人的地盘。与江浙不同,福建当年完全游离于中国政权范围之外,属于地地道道的化外之地。
到了楚威王六年(公元前334年),越国被楚国攻灭后,部分越国贵族南迁福建,形成闽越政权。
秦朝在福建设置闽中郡,但是也并未能对福建进行直接管辖,福建实际继续由闽越首领无诸统治。
秦末无诸积极参与反秦,并被汉高祖刘邦册封为闽越王。
直到汉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年),朱买臣率军灭闽越国,将闽越人迁徙到江淮之间,《史记·东越列传》记载“将其民徙处江、淮间,东越地遂虚”,中央政权实质上放弃了闽地,直到西汉后期才设东治县,隶属会稽郡。
大概也正是由于闽越遭遇了如此大难,导致福建的百越残留很大程度上还反而不如北边的江浙地区。如江浙有盱眙、无锡、姑苏、余杭、余姚、诸暨等越语地名,但福建则少见。
汉末,福建被东吴占着,东吴天天要打战,男人不够用,就常常在福建拉壮丁,这让福建人又很不爽,尤其山区的原住民好几次扯旗叛乱。为此,孙策、孙权兄弟都先后派过大军来福建征讨,并逐步加强了对福建的管理和开发。这期间,福建新设了建安郡,管辖十个县,八个在闽北,只有候官(福州)、东安(南安)在沿海。
东汉开始逐渐有南下汉人迁入福建,但是据《晋书·地理志》记载,西晋太康初年建安、晋安两郡人口合计不过八千六百户左右,相比而言,其他郡的人口普遍能有两到三万户。
两晋之交,伴随北方移民大举南下,遂有所谓“衣冠南渡”、“八姓入闽”之说,即本属中原大族的林姓、黄姓、陈姓、郑姓、詹姓、邱姓、何姓、胡姓避祸迁居福建。至今福州市民中陈、林二姓占人口近三成,如加上郑、黄则更为可观。所以福州有“陈林蜀大半,黄郑满街排”的说法。
时间跑到了589年,隋朝军队灭了统治福建的陈朝,于是福建人在200多年后,再次在一个全国统一的政权中,与中原主流文化紧紧拥抱在了一起。
值得八卦的是,隋朝在征服福建的过程中,建了一支海上部队。
这部队后来没事就常常在台湾海峡溜达,然后就发现了当时被叫做流求的台湾。
唐朝,从618年到755年安史之乱爆发,福建人口达到一个高峰。
因王审知的努力,到了宋统一福建(978年)时候,福建的人口比唐元和(806—820年)时期增加了五倍还多,这种人口爆炸式增长的盛况,是福建历史上的头一次。
宋代那会,全世界经济文化最牛逼的就是中国。而福建,又是宋朝,尤其是南宋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区域。
世界看中国,中国看福建,福建风光,一时无两。
这光荣背后最重要的推动因素还是人,按照现代的说法,叫人口红利。
至元之后,福建的人口红利期就过了,风光的福建不再。
解放战争后,国家一声令下,山东、上海、广东、安徽、江苏、西安、宝鸡、沈阳、鞍山、上海抽调技术人员支援福建建设,2000年到2002年,福建接收“三峡移民”五六千人。
再后来?那已经是眼皮底下的事了。
当今世界,人口流动之频繁,数量之庞大,以从所未有的速度重组着每块土地上的人群构成基因。
随你风从哪里来,在福建,我们就都是胡建人。
此文仅为大家介绍关于武夷山的茶、盏与山水、文化和历史,文总结自前人,多为编整,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烦请关注【武夷岩茶课堂】,你想知道的告诉我,凡我所知,知无不言,我所不知,查尽资料,为你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