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拉祜族的地方必有大古树。而懂过茶区最开始是一个纯正的拉祜族聚居区,直至清代道光年间才开始有汉族迁入。
同时根据历史资料记载,有关于懂过茶区的拉祜族原住民种茶饮茶的习惯的描述,最早可追溯至成化二十一年(即1458年),但彼时种茶饮茶的风气已然形成,到底本地原住民究竟是何时开始种茶,其具体起始时间已然不可追考。
懂过茶区“豪奢”之处,不光体现在其树龄大,更在于其“多”。这一点进入懂过的茶地之中,感受更为直观和明显。
在茶地或茶园中,判断茶树树龄最直观的方法就是看这棵树长得大不大。因为茶树生长缓慢,生长周期长,用当地人的说法叫“耐长”,因此如果一棵树长得粗壮挺拔,枝繁叶茂,这棵树十有八九就是一棵大古树。
而在懂过的茶地中,随便挑选一棵茶树,其树干直径几乎都与我小臂长度相当,还有相当一部分茶树的直径要更宽。
其上端枝条繁盛,芽叶茂密,浓密可遮阳光:进入茶地之前曾在茶地外部采景,进入茶地内部后,忘记调整相机参数,结果照片一团昏暗。
比较细节一点的对比是,茶树虽然占着一个“树”字,但其实和我正常印象中的“树”比,无论是粗细还是高度,要稍微小上一些。而在懂过的茶园中,我并没有这种落差感。
在其他产区可以做单株的大古树,在懂过都是以树林的方式出现。
然而懂过茶区虽然如此豪奢,但懂过茶的价格却并不高。究其原因大概可概括为两点。
其一是因为懂过茶的口味特点。
懂过茶“苦尽甘来,香高韵远”的口味特点,在勐库西半山诸多名寨中可谓是独树一帜。
然而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以冰岛茶为首的西半山整体口味偏甜,懂过茶入口微苦,汤泛轻涩的特点,无法获得市场认同,自然也就无法被市场广泛接受。
其次就是因为懂过茶的产量。
懂过茶区一年可产茶四百余吨,勐库茶区几乎无有能出其右者,物以希为贵,产量如此巨大的懂过茶,自然难以卖出高价。
树龄久远,单株成林,这是属于懂过的奢豪;品质优异,价格亲民,这是属于懂过的朴实。
懂过,就是勐库茶区最奢豪的性价比之王。
磨烈,也叫“慕烈”,属于勐库茶区的懂过行政村,位置刚好在冰岛湖的上方。
勐库人习惯上以南勐河为界,将南勐河东边的称为东半山,南勐河西边的为西半山。
勐库十八寨,分布于南勐河的东西两侧。找到位于西半山的懂过,旁边可以看到磨烈。(磨烈分上磨烈和下磨烈)
东半山的茶因对着日出,充满阳刚之气,香气浓郁,茶叶爽健怡人,苦重而涩轻,茶质醇厚。
西半山则披洒着较多的夕阳,茶清香,条索清晰,芽尖肥厚多毫,叶片壮实完整,滋味柔顺,醇厚浓郁,回甘生津迅速,喉部非常舒服,尾韵足,耐泡,二十泡后,仍留有香甜滑柔感,水浸出物丰富。
很少有寨子的古茶能兼并东西半山的优点,除了懂过和磨烈。
磨烈,海拔1500多米。“坐北朝南”,背靠大雪山,面临南勐河。磨烈,有上下磨烈之分,上下磨烈之间隔着一条公路,公路之上即为上磨烈,公路之下即为下磨烈。
上下磨烈都是拉祜族寨,上磨烈交通较为方便,茶叶产出方便运输出去,为了扩大产量,会有部分矮化的古树,近些年新种植的小树也比较多。不过上磨烈也有一片很完整的古茶园,从古茶树上有长寄生物来看,说明生态不错,没有打药,树龄也可以。毕竟寄生物也很「娇气」,就像景迈古茶园的螃蟹脚,只生长在树龄大的古树上。
相比上磨烈,下磨烈可谓开发很晚,2015年才有一条可以勉强通过汽车的下磨烈茶山路。由于交通封闭,山陡路险,以前必须步行下坡,极难到达,加上采摘困难等原因,下磨烈茶园中的古树几乎没有任何人为经过矮化。
下磨烈古茶园,由6户拉祜族茶农管理,产量也少,有小部分茶地已租或卖的方式转让给茶商,随着近两年磨烈茶声名鹊起,价格也是一路攀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