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最早的城市规划师要数伍子胥。
春秋时期,伍子胥奉吴王阖闾之命,在苏州附近“相土尝水,象天法地,筑大城周四十里,小城周十里”,建造了阖闾城。
此后苏州城几经战火洗劫,直到宋朝,一座规整壮丽的江南城市诞生,称“平江府”。
南宋时,摹绘当时平江府即今日苏州城的城市地图《平江图》出世,就此奠定了苏州城的规划基础。
树立在苏州碑刻博物馆内的《平江图》
1994年,苏州政府与新加坡合作,决定在苏州古城区的东部建造一座新城。
平地起新城,一张蓝图绘到底,苏州人凭着敢闯敢拼的实干精神,有了如今人人称赞的工业园区。
现在提到苏州,都会用一个词:双面苏州。
一面是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古城,一面是经济发达现代时尚的新城。
双面苏州,无论哪一面,其背后成功的秘诀都离不开超前的城市规划意识,以及将这种意识贯彻于城市建设始终的精神。
一张《平江图》
绘就苏州古城
《平江图》刻绘在一块高2.79米、宽1.38米的石碑上,看见它,你会震惊于古人的智慧。
这是一幅巨幅城市平面图。它描绘了当时(南宋时期)平江城的平面轮廓和街巷布局。
在这张图里,你甚至能找到如今还依然沿用的苏州城门、塔寺、街巷的名称。
这张图上,能清晰看到“水路并行,河街相邻”,这是苏州城市格局最显著的特征。即使在800年后,苏州古城仍然延续着这一特征。
吴人在水系纵横的太湖平原上斗水、治水,并最终形成了实践经验。这种“水陆双棋盘”在当时是非常先进、科学的水陆交通运输方式。水路与陆路高下有别,快慢分离,成为一套行之有效的交通系统。
平江城上袭春秋阖闾城,下延今日苏州古城,前后历千年之久,虽经自然灾害侵蚀、战争破坏,仍然完整地屹立在太湖之滨、大运河畔。
直到今日,这座古城的格局仍然没有大的变化。
它仍然在伍子胥相中的位置上,代言着世人心中向往的江南。
究其主要原因,一是因为在建城之初,建造者们因水制宜地对城市进行了科学合理的规划布局。
“前门是街,后门临水”,水陆双棋盘,稳定两千年,打造了极富地方特色的城市景观,也成就了“小桥、流水、人家”独特的江南文化审美。
二是苏州人对古城保护的执着与付出。
在苏州古城区内没有高楼大厦的,也不允许建。虽然苏州城市规划不断在调整完善,但无论城市总体规划如何调整,古城保护原则始终贯彻其中。
现在的苏州古城仍然有许多人居住在老房子里,游客看到的是“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是“人间烟火气”,但真正身居其中,才能体会到诸多不便。
古城是苏州城市的根,这背后凝结了苏州人的艰辛和付出。
一张蓝图绘到底
平地起新城
在城市改革的浪潮中,光有古城是不够的,苏州也需要现代化。
1994年,苏州工业园区正式诞生,当时的苏州GDP才刚刚700亿,就大胆拿出3000万来做规划设计图。
“一张蓝图绘到底”,苏州凭着天然的平原地形优势加上后天的规划建设,贯彻“规划大于市场”的原则高效兑现规划,将一片荒芜之地建设成了如今的苏州门面。
在苏州工业园区,主干道和次干道分开,商业和交通分离。主干道路边不能开店铺,商业分布在社区里面,单位小区建在次干道上,商务中心整个园区集中设立几个。
这样的设计,避免路面拥堵的同时又显得整洁规整,提升了城市颜值。
苏州园区的绿化率很高,苏式园林中讲究移步换景,城市道路上也有讲究。林泉街的银杏,星湖街的柏树,金鸡湖大道的樱花……每条路每条街,都各有特色,绝不刻板雷同。
苏州工业园区建园至今25年,中间虽然对规划做过三次较大的调整,但整体的开发建设,基本是严格按照规划来的。
从以前到现在,每一次的规划,成就了如今的苏州,成就了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内地最宜居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李光耀世界城市……一系列荣誉。
每一次规划的背后,虽然有地理优势和国家政策优势等加分,但更离不开苏州人勤奋努力和实干巧干。
从800年前《平江图》,到现代园区规划图,都深深蕴刻着苏州的精神脉络,这种精神的本质是“拼搏”。
苏州人看上去虽没有梁山好汉的豪迈气魄,可苏州人有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的实实在在的精神,苏州人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他们的追求与奋斗。
图:苏茶网、摄图网
“
杨柳阊门路,悠悠水岸斜。乘舟向山寺,着屐到渔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