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茶讲究看茶做茶,泡茶是工艺的延续,一样讲究看茶泡茶。常常有人问我如何学习泡茶?泡茶有哪些学问,我的回答是可深可浅。
深的需要知天文地理、生物化学、熟悉各类茶的制作工艺等知识。另外还需要具备眼力、专注力、灵敏的味觉等能力,才能做到根据不同的情况作出调整,并冲好一泡茶。任何一件事要做到极致,都是一样非常专业的技术。
要说浅的,那就是注水、出水、分汤几个动作,是不是很简单?
可是有人喝了多年的茶,却分不清六大茶类的滋味。
有人泡了无数次茶,却仍然掌握不了泡茶的技巧。
有人参加了许多的茶艺培训,依然对茶、水、器的关系一知半解。
由此看来,要冲好一泡茶,喝懂一杯茶,是有学问门槛的。这个门槛是什么?这个门槛就是明原理,懂思考。我的老师当时只教了我这两点,和一种冲泡方式。他说:“教你这些就够了,想深想浅,就看你自己喜好吧。学茶这东西是需要花时间去慢慢体验的,懂得这些,不会走偏就行。对了,还有一点,所有茶以喝完身体舒适才好。好喝,但身体不舒服的不能喝。”
老师教我的东西
形成茶汤滋味的主要物质:
茶汤的滋味由多种成分组成,主要有苦涩味的茶多酚、苦味的咖啡碱、鲜爽味的氨基酸、甜味的糖类等几大类。
其中茶多酚占有主导地位,其次为咖啡碱、氨基酸,再加上其他各种呈味物质的配比,就出现了茶汤的浓淡、清鲜、醇和、甜爽等滋味。
各物质成份的渗出机理对滋味的影响:
茶汤中这些成分的浓度,以及各成分之间的比例、主次关系对茶汤的滋味起到决定性作用。由于不同水温下各个滋味成分的溶解速度各不相同,出现主次之分,所以水温对茶汤滋味影响很大。
①咖啡碱的溶解速度在40℃到100℃随水温的上升而迅速上升,尤其当水温在80℃以上时在2分钟左右就基本溶出。
②茶多酚的水溶性较差。在80℃以下不易溶于水。要用95℃的热水泡6分钟,才能溶出90%以上的茶多酚。
③氨基酸非常易溶于水,即使在40℃的低温时,只要冲泡时间足够,就能大量溶出出,在60℃冲泡6分钟以上能基本都溶出。
在高温时,会与糖类发生美拉德反应,反而使其在茶汤中的含量减少。日本绿茶中氨基酸含量较高,在日本有用冷水泡茶的做法,这样的茶汤非常鲜爽,无苦涩味。
④水溶性糖的溶出量随温度、时间变化不大。综上所述,水温低时,主要滋味成分为氨基酸、水溶性糖等;水温高,冲泡时间长时,咖啡碱、茶多酚也大量溶出。各种茶类中滋味成分含量不同,水温、冲泡时间也须因茶而异。
举例说明,以武夷岩茶的冲泡方法为例(我一开始学的冲泡方法)
1. 投茶叶片的粗中细,尽量各1/3。目的是控制各种物质的成份均匀,细条索的嫩叶,内含的物质主要是氨基酸和咖啡碱,呈现的内质主要是酸味、苦味。中条索的是成熟叶片,内含的物质主要为茶多酚及其氧化物,呈现的内质主要是涩感和醇厚度。粗条索的是稍微老些的叶片,内含物主要为果糖类物质,呈现的内质主要是甜度和稠滑感。
2. 茶水比的标准应在1:8至1:12之间,因应类型特点做调整。追求汤感醇厚的投茶量大,追求香气特征的投茶量相应减少。
3. 尽可能100度的沸水,底冲,见水就出汤。第一道注水一定要高温,为了能快速融化植物果胶成份。出汤速度可参考上面物质渗出机理,可做调节。
学东西首重明理和思考方式,最怕没有思考的去学一个定式,或者净学些浮以表面的东西,学得得思维固化,那还不如不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