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问我,陆羽的茶叶标准具体指的是什么?关于这点,除了喝到标准的茶以外,没有办法用任何语言来解释,为什么呢?我们先来看看陆羽是怎么说茶的?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其树如瓜芦,叶如栀子,花如白蔷薇,实如栟榈,蒂如丁香,根如胡桃。”这是陆羽介绍了茶叶的外形,但这样的说明,以现代人的理解,是很难的。我们现在介绍的茶叶大部分是以叶片的形式开始介绍,即:1,叶缘锯齿。2,主脉明显,可明显分别出主脉、侧脉与细脉。3,叶脉呈网状,侧脉向叶缘延伸到一定位置会呈弧形弯曲状,与上一侧脉连接成闭合结构。4,叶背有绒毛。我们认为这就是茶叶的标准,其实真正的茶叶并不只是这样的形状,有的叶背并没有绒毛,有的叶脉并不明显,等等,由此可见,要具体定义茶叶,科学都无法做到,是么?
在科学定义的茶描述中,我们看到很多对茶叶的描述,茶多酚,茶氨酸,儿茶素,等等,我们认为,科学是很先进的,将茶的组成一一说明,并且做了成分作用的深入分析,我们觉得这些数据非常好,可以更好地运用到人群中,发挥茶更大的作用,由于现代化的简单快速,我们认为,传统的那套复杂而又说不清道不明的理论应该淘汰了,因为,我们现代化的科学,已经将茶很细化了。那么,真的是这样吗?我们来看看下面的内容。
科学的发展史,已有几百年,我们的发展的确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很多方面,科学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捷与高效,但传统需不需要淘汰,这是需要大家多多考虑的,为什么呢?
我们的科学的确将很多东西细化了,茶叶的成分,食物的成分等等,那么我们通过科学发现的成分,它是不是能合成一模一样的茶呢?似乎并没有。那么我们的科学茶,是否能承诺养生呢?似乎我们只说作用,没承诺茶叶可以治病与养生。我们再来看看科学数据,我们的科学说了茶的数据,这些数据是否达到了统一呢?似乎科学仪器的抽样检查,并没有达到所有食物,茶叶的品质标准,为什么呢?如果通过抽样检查能达标,那么茶叶的科学成分价值应该就能体现,是么?可是,为什么曾经我们喝茶的“美容养颜”这种基本作用很多人都感受不到了呢?
综上所述,我们的科学研究价值怎样体现呢?在今天,要把茶毁掉很容易,只要用科学不断证明,陆羽与孙思邈描述茶的作用,即,“久服,有力,悦志”的效果是错的,那么茶也就没什么价值了,不是么?
我们现在再回过头来,说说陆羽的茶标准,陆羽所说的茶,主要有两点,符合外形特征与效果,这是陆羽对茶的定义,如果没有效果,并不是上好的茶,为什么呢?我们可以从茶经的很多地方,可以找到,比如,“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野者上,园者次;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茶为累也,亦犹人参。上者生上党,中者生百济、新罗,下者生高丽。有生泽州、易州、幽州、檀州者,为药无效,”,“夏兴冬废,非饮也。”,“久服,有力,悦志”,等等,这些都描述了茶叶的效果,在今天看来,茶叶的这样的功能是否属于“上等”了呢?科学能承诺喝出这样的效果么?那么,通过陆羽的实践,整本《茶经》是否称得上茶叶的标准么?
如果说,科学证明了《茶经》的内容有误,这个观点我可以承认的,不过说实话,要证明《茶经》的内容有错的话,根本不需要科学,我们也可以证明,对么?那为什么还要科学来证明呢?因此,陆羽的茶标准要能一一说明,也就是《茶经》中所说的内容,只要能将这些实践出来,这就是陆羽的茶标准,不是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