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茶因武夷山“岩岩有茶,非岩不茶而得名。“岩茶”一词最早见于释超全茶诗《武夷茶歌》“同后岩茶亦渐生”和《安溪茶歌》“溪茶遂仿岩茶样”之句。
岩茶之韵的由来
“岩”之一字,把武夷茶的物质属性表达得既直观又精确。此后,先人们对岩茶特质的把握和体悟,同样用了一个无可替代的词--岩韵。
顾名思义,“岩”属物质,“韵”属精神(审美感受)。“岩”和“韵”的结合足见古人对武夷茶的审美情趣和格物智慧。
岩茶的命名和岩韵的发现,赋予武夷茶独特的文化属性和精神属性,极大地提升了武夷茶的附加值和美学价值使得武夷茶鹤立茶坛,傲视群伦。
对岩韵做出最初暗示的南朝江淹:碧水丹山,珍木灵芽。唐朝陆羽: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宋朝苏轼:森然可爱不可慢,骨清肉腻和且正。宋朝朱熹:荼本苦物,吃过即甘。元朝赵孟類:岩壑奇秀,灵芽拙焉。吴栻:带云石而复有甘软气。
最早记载“岩茶”之名的释超全:“刷后岩茶亦渐生”(首次提出岩茶之名)、“溪北地厚溪南次”(岩茶的土壤)、“凡茶之候视天时,最喜天睛北风吹。苦遭阴雨风南来,色香顿减淡无味”(气候)、“岩阿宋树无多从,崔舌吐红霜叶醉”(品种)、“中笼上炉火温,心闲手敏工夫细”(制茶技艺)。
这些说明当时人们发现除了“岩石”(地理环境)这一因素之外,还有诸多因素也在这一逻辑关系中发挥着作用,如气候、茶树品种、制作工艺等等。
最早揭示岩韵特质的清朝乾隆:《冬夜烹茶》诗里可以读到:“就中武夷品最佳,气味清和兼骨鲠”、“清香至味本天然,咀嚼回甘趣逾永”。“清”、“香”、“骨鲠”、“回甘”这些现今用以描述岩韵的词都被乾隆爷御题在一首诗里,可以说这是古人对武夷茶特质的高见。
最早揭示岩茶所注重的香清甘活,清朝梁章钜:....香...清...甘...活..须从舌本辨之,微乎微矣。
最早释岩韵的现代林酸泉(1914-1982):臻山川精英秀气所钟,品具岩骨花香之胜,这对岩茶所具特质的外延进行了既科学又文艺的拓展,点出了一个具有高度总结性和浪漫主义色彩的词一一岩骨花香。
如今,这个词已被作为岩韵的注释写入武夷岩茶国家标准。他还在该书第七章《科学之审评》中,以“山骨”、“喉韵”、“岩骨”等词形容审评的感官体验,对“岩韵”的表征进行了精确的描述。
现代茶界泰斗张天福在《乌龙茶的审评》(《茶叶科学简报》)中认为:“所谓武夷岩茶的“岩韵’,似费解释,但其品质特征具备如下三个内容オ能体现出来:第一,品种香显(如水仙、肉桂);第二,茶汤里也有这品种的香气,即香味相结合;第三,品饮后有回味(喉韵)余韵犹存,齿颊留芳。”
他把岩韵作为科学审评岩茶的主要依据,同时对其作用于人的感觉进行了更进一步的阐释。
岩茶之韵
汉字和其他文字相比,其独特性在于见其形即可会其意。比如“韵”字,左边一个“音乐”之“音”,右边一个“均匀”之“匀”。
按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上说,这是一个形声字,从音,(匀)声。可见此字,又难免会把它视为是“音”之“匀”,即平和、匀称,富有节奏和旋律之感的“音乐”。故此,《说文》释之“和”。许慎在训注此字时,还特意引用了写有《集缀》的文字学家裴光远的话,说“韵字“古与均同”,说明韵的本义是人对某种声音、语言和美的感受。
后来随着通感的延伸,“韵”不仅用于人对声音的感受,还慢慢拓展到了对形象、气息、味道、精神等方面的好感,最后成为人们审美的种综合评判标准,用于评判对人或事物的整体印象,于是就有了“韵味”、“韵致”、“风韵”等词汇。可见,在古代语境里“韵”乃“和之美”
其本质是物与人的高度和谐统一。
说“韵”无声无息无形无影,既对,又不对。在形而上的抽象美学层面,“韵”确实是一个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一种感官精神体验;但在实际审美的过程中,“韵”又是那么实实在在,让人耳目、心神都颇有为之一振的效果。以此类推,“岩韵”乃是人对岩茶的和美感觉。人们的这种感觉由来已久,历经千年,被许多文人墨客所感知和记载,形成了一个可追溯的形态。
岩韵可否定义?
2006年修订的《武夷岩茶国家标准》明确规定:“武夷岩茶是指在武夷山市范围内,独特的武夷山自然生态环境条件下选用适宜的茶树品种进行繁育和栽培,并用独特的传统加工エ艺制作而成,具有岩韵(岩骨花香)品质特征的乌龙茶。”从诗人、茶人的审美意趣上升为国家标准,岩韵的独特价值由此可见。
那么,岩韵该如何定义呢?
从客观来说,岩韵可以简单概括为“岩茶所具有的特质”;但这种特质是人所发现和命名的,所以,从主观角度来定义,岩韵就是“岩茶特有的韵味”。可见,岩韵不是一个静态的存在,而是岩茶把白然和人文气息传递给人,让人产生“人茶融和”乃至“天人合一”的感觉。
一泡上好的岩茶在闲置的时候,其岩韵是否存在?在于物我之和,人与自然之和,这就得看我们自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