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很多垂直媒体,茶业复兴有时候显得有些不务正业。
我们对茶山历史颇有兴趣,我们有时又热心于某个民族的神鬼传说。经常地,我们的目光又被茶山食物吸引,我们还醉心于寻找那些不被重视的细枝末节。
因为这样的不专注,一路上,我们遇见了了各行各业有趣的人。也因为这样的不着边际,我们有了更多样的视角,也更加喜爱热火朝天,迸发生机的茶山。
不止于茶,我们更关心的,是由茶连接起的人与人。
8月30日下午,缪芸老师来到茶业复兴,和我们一起分享她的“茶山故事”。
缪芸在硕士、博士阶段学习的都是人类学专业,偏向发展人类学方向,主要关注社区发展、文化转型等领域,她自称自己是“在各领域折腾的人类学家”。由香港社区伙伴资助,云南省绿色环境发展基金会执行的“茶山故事”就是她最新折腾的领域。
去年十月,缪芸第一次前往景迈山的芒景村。当时选择景迈开展“茶山故事”的项目,有两层原因:“一个是景迈在申遗,而且已经有团队开展了工作,对外来人政府应该比较容易接受;二来也有很多学术团队在那做研究,说明这个地方应该还挺有意思的。”
虽然最初开展研究时,缪芸是以一种很模糊的状态在景迈山东奔西走。但她一直坚持着自己的目标,用发展的眼光来了解整个景迈山,进而了解在“茶”背后,与其息息相关的景迈人的生活变化。
缪芸从三个方面总结她的“茶山故事”:经济、文化、社会关系。(以下来自缪芸分享)
01
新的财富,新的生活
缪芸当时住的那家茶农之前地里种的都是玉米,现在种的都是茶。之前去劳作来回走路四个小时,但是在那边干活只能两三个小时,所以他们只能带行李去。后来他们(卖茶)有了钱,第一笔钱就买了摩托,然后再买了车。
一些当地年轻人,在他们念初中的时候,茶叶价格很高。据他们说那时候他们不住校,每天都住酒店,吃饭馆。当时用手机上网上网,只能买卡上网,他们每天买一百块钱的卡,一点也不心疼。另一个喜欢音乐的年轻人倪新还和缪芸说了他前后拥有了六把吉他的故事。
从整个村子来讲,大家都开始用个体的方式卖茶。但是缪芸就比较关心在这个之外,有没有“共同体”的概念。比如在景迈看到,他们要做“生态茶”,他们就必须要互相监督。一家用了化肥,就要被罚款,严重的还要断电。这个可能也是景迈的一种策略,因为和其他茶山相比,这里茶叶产量较大。
两代茶人卖茶方式的变化,也很有意思,很多当地年轻人会用快手直播,但是在缪芸观看过他们的快手直播后,她也并没有觉得当地人卖茶和其他茶店老板卖茶有什么区别。虽然景迈当地的文化保留得很好,但是年轻人在自媒体表达上看不出和其他地方有太大区别性。
缪芸认为这可能是因为当地很多年轻人去外面读书之后回来,也受到外面的一些语言表达的影响。还有一种可能就是他们和中间商打交道比较多,中间商可能不需要知道他们(的茶)深层次的、文化上的一些知识,就会有一种相互影响的过程。
而年纪稍大一些的茶人,卖茶方式还是比较传统的。
缪芸去章朗的时候,在路上碰到一个年纪稍大的姐姐,她用微信摇一摇卖茶,但是也不会卖得很多。苏国文老师的妹妹也和缪芸讲,她当时是怎么背着茶到多少公里之外去卖茶,特别当时大家还不认识老树茶,他们卖茶更多还是通过面对面的方式。
02
文化的复兴与重构
文化方面的变化在景迈山特别突出。当地特别注重把文化资源转为文化资本。比较有代表性的是越来越隆重的祭茶祖仪式。此外,那边学歌舞的特别多,因为搞接待的时候特别多。当地年轻人告诉缪芸,(生意)好的时候,光靠接待,每个月就能有3000-4000元的收入。
还有一些年轻人会去和老人学当地民歌的,有一个女孩子的家就在游客必经之路上,她会通过唱歌来吸引游客和茶商。
当地有很多外来的人,也有号称“全国最美的乡村小学”。他们有合唱队,但是没有分声部。这张图片时候当时茶山故事团队里学音乐的袁野老师在和他们练习分声部的合唱。
芒景当地人在关门节期间学习“经文”,他们像小学生一样练习发音。但是他们学得很辛苦,每年这个时候学上十多天接近两周的时间,但其中还要包括考试。第二年就要学进阶的知识,可能第一年学的又忘记了,因为他们平时用不到这些。但这些人是自愿学的,教的老师是之前学过几年,有一定基础的当地人。一开始学的有三十多个,后来坚持下来的只有六七个。
在版纳,当地人愿意学经文可能更多是把这个学习行为和他们的民族身份联结在一起,他们觉得懂这些文化是他们布朗族的一个骄傲,和其他民族不一样的地方。
下图里的这个小姑娘差不多上初中,她会在网上自学很多日语,还记了很多cosplay服装的价格(想买),想通过做直播来攒钱。
通过这些行为就可以发现,虽然是很偏僻的地方,但是不同人都在学习不同的东西。这边学经文;这边学日语;这边学“古歌”。
当地的“文化精英”也在社会生活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过“关门节”的时候,当地的有一家老人生病,要做一个很隆重的活动。当地的前书记交待那家人:“菜不要搞太多,四五个菜就可以了,热的就可以了,不要做那种盘装菜,做那个自助餐。”
第二天那家人就真的只做了很简单的自助餐,几个桶装着的。所以缪芸觉得他们的“文化精英”的影响力还是很好的。因为之前缪芸听到很多关于村子里钱多了,怎么样挥霍的传言,但是还是有这么一群人在尽量恢复大家传统的生活方式。
03
社会关系重构
以前当地傣族和布朗族之间是很少通婚的,但随着与外界交流的增多,布朗族与其他民族通婚的例子也增多了,还有与汉族结婚,与外国人结婚的。
在性别关系上也发生了很大转变,以前女性在传统农业里没有很多钱,但是现在因为茶产业的发展,女性本身也比较能说会道。在茶产业里,女性经济上有很大的主动权,地位有了很大的提高。
04
做点不一样的
缪芸想和景迈建立的是更持久、深度的联系,她也尝试着为当地做了许多事情。
以前外界的印象会觉得茶农穿着民族服装,背着背箩去采茶,其实他们都用洗衣粉袋等塑料袋改装的采茶袋,虽然有轻,透气,大等特点,村民自己也觉得不够好看及环保,买茶的茶商也会提意见。
“好茶就应该用好包。”一位村民说。因此,项目组为村民订做了采茶包(见下图)。
当时缪芸做了一个戏剧项目,她请了中央戏剧学院的赵志勇老师的团队来排戏。但第一大家没时间,村民会算时间成本:“我来和你们玩一天戏剧,我就不能卖茶了”。另一个是排戏对个体要求太高。最后大家选择做了皮影戏,内容是结合当地生活创作的。
这是项目组帮当地人画的地图,当地岁数稍大的人不知道怎么和外人介绍当地与茶相关的信息,项目组就制作了地图,突出了生态和文化的特点,比如一些古树,茶魂台之类的地方。此外,项目还协助芒景村的村民到版纳的茶山交流。
如何与当地建立深度而持久的链接,是她探索的方向。
不务正业的茶业复兴编辑部也分享了自己的茶山故事,这是不会出现在我们写的书中,却被我们无比珍惜的故事。
去到易武是五月,印象中的易武充满了历史的沉淀,真正呆了3天后,更真实的感觉是:易武很迷幻。
第十届易武斗茶大会结束后的那晚,终于得闲在场地周围逛一逛,这才发现原来在斗茶大会会场旁有一条游乐街。路很长,一开始是普通的烧烤摊,之后有射击、扔沙包,奖品有些挺诱人:牛奶,巨大的鳄鱼抱枕。走到路的尽头,还有宝藏小型游乐场。在黑暗中五颜六色的彩灯闪烁,明亮的光线在黑夜中营造了一个小乐园。
花20块坐了空中飞椅,不知道是多少年的老装置了,全程没有飞得很高,但是前后的大小朋友都笑得特别开心。脚下是工作中的水泥车、伸出手就可以摸到道路摄像头、两边全是丛林,这样的环境丝毫没有减弱大家的兴奋程度。
更意外的是和孔雀合影!这是我五岁还是三岁的记忆了?原本以为荡然无存的东西竟然很完整的留下来了!还新增了狮子,顺便一提,做工挺好的,五官端正。塑料花还是从前那种人造的夸张的艳丽,不像现在有些假花做得摸都难以辨别真假,令人迷惑。于是时隔二十年我又开心地去拍了一张,师傅特别随意,毫不在意构图,看起来比以前的水平还是差了一点。店主阿姨比我更适合这个场景。
我问他们从哪里来,和游乐设施的小哥一样,他们都是从昆明赶过来的。哪里有民俗活动就去哪里。他们说去年就来过易武了,明天斗茶大会结束就要离开。拍照隔壁是扔飞镖的店,店主小哥肩上纹了条龙,他说这里结束他要去西藏参加赛马大会。「西藏有赛马大会?不是内蒙古?」「就是西藏,全国最大的,特别热闹。」
斗茶大会对于本地人和追逐着集会的他们而言成了一个节日。马路的一边是来自各国的茶商,另一边是即将要去往各地的小商贩。纹身小哥问今年的金奖茶拍了多少钱,我说好像是五公斤一百万,然后付了孔雀合影的十块钱。合照的照片价格好像一直都没变过。
我们去老曼峨的时候是关门节与开门节之间,刚好村里一户人家正在赕佛,吃完饭后,夜幕悄悄降临,不远处传来打鼓的声音,于是循声来到了佛寺,有布朗族的地方,就一定有寺庙。
脱鞋进入庙里,只见院子中间堆着的柴火正在熊熊燃烧,盛装的布朗族姑娘在一旁聊天,几个小和尚在另一边打闹,佛爷在用傣文念着佛经,信徒们端坐在殿内,轻声与佛爷一同念着经文,清净中带着几分热闹。随后大家开始点莲花灯、放孔明灯、放烟花,美丽的莲花灯将寺庙照耀的更多神圣辉煌,上升的孔明灯也带着村民的呼喊与热切缓缓上天,大家唱着跳着欢呼着,拿出手机拍着小视频,也许是发给亲朋,也许是发一个朋友圈。上一秒脱离红尘,下一秒回到凡尘。夜晚的寺庙,上升的孔明灯似乎带着期盼的火苗升入天际,慢慢消失。
第二天,刚好是这次赕佛的最后一天,下午两点多开始,半山腰传来类似昨晚的锣鼓声,这一天的赕佛进入另一个仪式,众人围着一个小塔绕成圈,喝着酒唱着经文跳着舞。女孩妇女盛装打扮,头上带着各色美丽的花朵,一个乞丐似的男子出现乞讨,另一个男生则故意去吓他、赶他走,原来乞丐是村里年轻小伙子扮的,而其他人则需要装作很凶赶走他,象征着赶走穷困。女孩打扮得美丽,男孩则扮丑,一同围了塔唱歌跳舞喝酒,走走停停,半路上就醉倒了一拨人,直到把塔送到寺庙。
赕佛仪式持续五天,这五天内赕佛这一家里的老人吃住都在寺庙里,由亲人送饭。赕佛的成本并不低,在茶叶价格很稳定的老曼娥,家家除了建房买车外还能有富余,赕佛这样的盛事则成了家家争抢的活动,能举办赕佛的人家,首先是够虔诚,其次家里面要有老人,最后准备好足够的资金。为什么要赕佛?在南传佛教里,多赕则多福,不做赕,人就要生病,会受到痛苦与灾难。
和很多处在偏僻地区的农村一样,老班章村民靠着售卖茶叶手头逐渐宽裕后,最先想到的是购买或更换交通工具。“从轻便摩托车,到年轻人青睐的炫酷摩托赛车,再到近一年刚流行起来的老年人专用代步神器——三轮电动车……”
常年在勐海各个村寨辗转销售电动车的马云宏,对农村代步工具消费趋势异常敏感,他的团队几乎每个月都会来一次老班章,每次在村内驻扎两天,运气好的时候,他们一天就能卖出十多辆电动车,“今年最流行的是三个轮子的小型电动车,但因为这种款式体积大,运输不便,我们一般只在客户预定后才运货到村。”
“快看!那就是班章村老人的新式溜娃神器。”说话间,一位老人驾驶着一辆三轮电动车悠悠地从我们身旁驶过,他身上还背着一个不满周岁、昏昏欲睡的男婴。
同样是三个轮子的代步车,老班章村民杨小英却有两辆。一辆是体积稍小、动力稍弱用于代步的电动车,一辆是体积较大、动力更足,用来往返茶园的三轮摩托车,杨小英说,小的那辆三轮电动车是儿子二土心疼她年纪大、徒步出行劳累,专门为她从购物网站上买的。
所以,杨小英每天出行去茶园喂鸡,会先在家门口骑上小电动车爬坡行驶100米后到达自家车库,再换上三轮摩托车去茶园。骑惯了动力大的三轮摩托车,杨小英总觉得需要充电的电动车不给力,速度太慢,而且不“拉风”,但一想是儿子的心意,她还是每天坚持使用这辆小代步车。
这张照片拍摄于一家位于勐海城边的标准化普洱茶工厂,拍摄时间是2017年4月28日中午。换上白大褂,戴上鞋套和帽子,双手经消毒之后,我被获准进入车间参观。普洱茶晒青毛茶来到精致厂之后,经过拣剔、拼配、蒸压、干燥、包装等环节才能出厂。在车间的生产线上,需要的是速度和标准,在泛着金属光泽的仪器之中,这把造型独特的椅子特别引人注目。椅子明显是由前后两部分拼接起来的,有靠背、坐垫的部分是工人的座位,而拼接上去的部分,则另有用途,这块长出来的木板,是蒸压后做饼用的。
普洱茶的蒸压环节看似简单,实则不然。蒸压的步骤,首先要称重,把茶装入蒸桶。装茶很有讲究,传统上分为二盖茶、头盖茶、里茶,现在也有人宣传里外一口料,但许多厂家的普洱茶饼制作保留了传统的工艺。蒸软的茶倒入干净的布袋,要靠工人的手力边滚边压,使之粘结成团,这个过程的专业术语是揉团或揉沱。这个椅子的前半部分,在揉团的时候可以当做一个操作台。如今配套的蒸压设备出现以后,工人多数是站立着在不锈钢操作台上蒸压做饼,这样的椅子也越来越少见。与泛着冷光、一层不染的金属操作台相比,这把有着岁月包浆的木椅子似乎更善于讲故事,它仿佛在诉说着一饼普洱茶诞生背后,一代代工匠的得心应手。
想了解更多茶叶知识
点击关注我们
周重林老师微信:zhou111zhouzhou
欢迎添加交流,添加请备注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