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籍大画家齐白石1954年绘唐代湖南乡贤、郴州无量寿佛周全真像
“西祖阿弥陀,东宗无量寿”,无量寿佛释全真(公元729-867),唐代高僧,郴州资兴市程水镇人。姓周,名全真,又名仁智,字宗惠,小名周宝,享高寿138岁。父周鼎,母熊氏永兴县人,开元十六年夏历12月12日(公历729年2月3日)出生。传说其母“受孕时,梦金色神人手持摩尼宝珠,入室投怀。”全真小时候头上长有癞疮,毋亲就每天釆当地周源山的野茶叶煮水让他喝和洗头,竞治好了头疮。14岁入郴州城开元寺出家,法名释全真。当年冬赴杭州余杭县径山,参拜道钦禅师。在径山寺,江南春暖时节,寒热交替无常,山下流行时疫,全真的一位师兄弟化缘回山就病了,不思斋饭,并伴有胸痛、咳嗽、寒战、发热、口干、咽燥、咯出多量腥臭黄色的浓痰等症状。派寺里的小沙弥下山请郎中开药方,服了好一阵子汤药不见好转。于是全真试着向道钦禅师推荐家乡人用于解毒的土方子,野生山茶叶熬水喝 道钦禅师连忙叫全真采来山茶叶子熬水。为防时疫流行,寺僧有病没病的都喝。喝了一段时间,患病的师兄弟面色渐渐好转,逐渐恢复了健康。全寺僧众喝了倍感神清气爽。饮茶渐渐在寺僧中流行开来。 道钦禅师“手植茶树数株”,除了自饮,还采来礼佛。用茶礼佛,到后来待客,逐渐形成了一种佛教独具特色的茶文化。禅寺一般在法堂东北角设“法鼓”,西北角设“茶鼓”。如宋林逋诗:“春烟寺院敲茶鼓,夕照楼台卓酒旗。”
公元748年释全真随师上长安朝觐唐玄宗。754年辞师云游、返郴探母,郡人建香山寺留他,他却在牛脾山(苏仙岭)麓搭草庵修炼。其母逝后,他经游衡州、永州,756年到湘源县,在湘山开创净土院。唐武宗灭佛时,他改戴道冠隐躲藏,据传苏仙观道士曾助其隐匿。唐宣宗即位,恢复佛教,释全真应佛教界请任香山寺主持。在大中三年(849)进京都朝觐宣宗,时年恰为120岁。《旧唐书·宣宗纪》中记载“大中三年(849),东都进一僧,年一百二十岁,宣宗问:‘服何药而致寿?’僧对曰:‘臣少也贱,素不知药性,唯嗜茶,凡履处,惟茶是求,或过百碗不以为厌。’因赐名茶五十斤,命居保寿寺,命饮茶所曰:茶寮。”
释全真返回湘山后继续弘扬佛法,著有《牧牛歌》、《遗教经》、《湘山百问》等,强调“仁者寿,寿者静,静故万物生焉”,告诫信徒“说的一尺,不如行的一寸。”宣扬“忠孝是佛”、“勤俭是佛”、“公平是佛”。咸通八年(公元867)寿佛圆寂。五代时楚王以郴州寿佛之名“全真”第一字升湘源县为全州,明代两广提督邓廷瓒《湘山寺》诗吟“寄语山中无量佛,全州风景即郴州。”《湘山志》记载寿佛圆寂后,“刘相公瞻系师同邑” 公元874年助“修浮图”,即寿佛同乡、郴籍宰相刘瞻助推湘山寺建佛塔,安放寿佛真身。这样,“天圣甲子僧志松增修其塔”,宋仁宗“赐束帛香茗”。“天圣甲子”是北宋仁宗年号(公元1024),该寺住持志松和尚修理增高佛塔,得到赐予的丝绸和名茶,收入塔内,因为香茶是寿佛生前爱喝的。这与《旧唐书》《新唐书》记载的寿佛吻合。证实了唐代郴州人的茶饮,与京城同步,早已在社会、宗教界形成风习。
无量寿佛释全真一生与茶结缘,在佛教界享誉很高,享有“西有如来佛,东有无量佛” 之声誉。可谓开创了禅茶文化的先河,比石门夹山寺(公元870)年开山建寺早100多年,尊其为禅茶文化先祖实至名归。如今释全真家乡湖南寿佛茶业有限公司,以“做中国佛茶第一品牌” 为目标,以“一茶品千年,寿佛茶无量寿无量福” 为宗旨,发掘创新了-套融合金钢萨陲制茶心法和“松、散、通、空” 四大加工技艺及“寿佛煎茶法” 茶艺,成功研制了寿福茶(佛福同音)养生、养德、养性三大系列产品,深受佛教界和消费者的青睐。
作者:郴州市农业农村局农业推广研究员 刘贵芳
责任编辑:王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