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常年在茶山行走的老板吐槽,以前曾合作过的某茶农向他求助,由于春茶大量积压,希望能拿点库存改善生活。茶农一番诉苦后,突然话锋一转,提出还是按去年的报价出货,“一分不能少”。
疫情之下,市道本已艰难。上游茶农急于出货变现,心情可以理解。但这两年普洱茶市场需求急剧萎缩,厂商的日子也不好过。茶农如果还自以为奇货可居,抱着“老黄历”不撒手,希望卖出昔日的好价钱,那就丝毫不值得同情了。
随行就市是做买卖的基本法则。前些年普洱茶原料价炒得过高,茶农是最大的受益者。尤其一些名山名寨,家家户户赚得盆满钵满。如今市场低迷,受到冲击的是整个产业链条。茶农们并非不懂市场,把持价格不过是为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想起去年秋季,勐海一位相熟的茶农也提过类似的要求。试过对方寄来的茶样,到了谈合作的阶段,这位茶农坐地起价,直接将报价提高了近两倍,完全没有信用可言。
在这个行业沉浮多年,淳朴的茶农还是有的,比生意人更奸滑的也不在少数。茶农卖的是原料,不需要打品牌,甚至连口碑也不重要。厂商则不同,做产品如果控制不好成本,利润就难以保证;不讲诚信,也就很难在行业立足。所以,厂商有用户思维,茶农只有价格思维。两者在对待市场的态度方面,是有本质区别的。
水涨船高,路断人稀。没有只涨不跌的生意,只有留客能力的差异。无论是茶农还是厂商,若能做到“以不贪为宝”,常怀利他之心,则无往而不胜。
不是说茶叶难卖嘛,谁让你那么贪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