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0多年前,一位骑着青驴落魄书生走向了南下的山路。一朝中试、报效朝廷的理想再次破灭,看着安史之乱后无辜受害的百姓,他愤而写下: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西樵山
这个书生,便是70岁才中进士的唐代诗人曹松。然而,对于广东西樵山的百姓来说,他不仅是那个不得志的白头书生,更是在唐朝实行茶叶管制之时,历尽艰辛为西樵山民送去茶种谋取温饱之人。这些茶,就是后来闻名遐迩的西樵云雾茶;这件事被《广东新语》认为是茶叶进入岭南的标志,从此在岭南形成发达的茶文化。
曹松为广东带来的这份礼物,在岭南温润的气候中不断滋长,至今仍是广府饮食的金字招牌。妙味茶汤,构成了广东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为另一种有趣的餐饮形式奠定了基础。
清末,一度作为全国唯一对外通商口岸的广州,其商品经济快速发展,带动了周边城镇的商业化,大批洋人、商人、农民和手工业者涌入广州城。收入低微的工农业者在广州很难买得起住宅,工作又极其辛苦,一个服务这些劳动人民休息和社交的地方应运而生——茶楼。
当时的所谓茶楼,其实不过是一些沿街小铺。《清稗类钞》记录了那些简陋的茶铺:
“粤人有于杂物肆中兼售茶者,不设座,过客立而饮之。”“最多为王大吉凉茶,次之曰正气茅根水,曰罗浮山云雾茶,曰八宝清润凉茶。”
很快,店家们发现,仅仅提供解渴茶水,并不能满足劳工的全部需求,对这些体力劳动者来说,怎样快速填饱肚子,然后返回码头工作才是重点。
当时的码头
广东早茶标志性的“一盅两件”在诞生之初,便是为了服务这些人。“一盅”是一盅茶;“两件”是指两件点心。卖茶小铺在提供茶水的同时,也开始供应肉包、糕点等简单的食物,因茶费二厘,被称为“二厘馆”,这是那时候的“快餐”。
“去二厘馆饮餐茶,茶银二厘不多花。糕饼样样都抵食,最能顶肚不花假。”
随着平民茶铺的走红,更多有钱人也赶起了流行,喜欢上这种轻松的社交场所。但他们的消费意愿,显然要高得多。
光绪年间,一座三层高楼引来百姓围观。这是广州最早的大茶楼“三元楼”。在这个新型消费模式的茶楼里,人们自由出入各个楼层用餐,然而越往上去,价格也就更贵。人们以“有钱上高楼,无钱地下踎(蹲)”来评价这种以楼层划分阶层的方式。
渐渐地,广州早茶从劳工快餐,变成大众慢餐饮。
如今,广东的早茶,一般是从早上九点到十一点,但是如果你愿意,可以一直坐到下午。茶水和食物的提供无缝连接,茶水免费续杯,如果你自带茶叶,茶费还可以减半。至于品类丰富的茶点,一个茶楼常常有上百种供您选择。如果你“初来乍到”,建议先从粤式早茶“四大天王”开始尝试——虾饺、烧卖、肠粉、叉烧包。
各式茶点
干蒸、排骨、凤爪、糯米鸡、金钱肚……也是资深老饕会点的几样。(如果你有心仪推荐,评论区见)。
同时,在广东早茶文化长达百年的进化中,人们形成了一套属于广式早茶的专属礼仪,外地想去尝鲜的朋友不妨了解一下:
一:茶位费
店内提供普洱、铁观音等茶水,按人头收费,几元到几十元不等。
二:涮茶具
广东人称为“哴杯”(long)。餐前自己烫洗茶具、碗筷,是广东人的全民共识。若客人暂时未到,替ta提前烫洗餐具,表达的是一种礼貌;若是第一次见面,替ta烫好碗筷,便能瞬间拉近距离。
开水烫茶具
三:叩指礼
如果桌上有人为你倒茶,以手指叩打桌面,可表示对倒茶人的感谢,但怎么叩也是门学问。如果你是来会客、谈生意,懂得这些基本礼仪更能赢得好感。
晚辈向长辈行礼
平辈之间行礼
长辈向晚辈行礼
四:揭盖续水
茶水如果喝完,无需专门叫服务人员,客人自行打开茶壶,服务员看到后自然会过来为你免费续水。
“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饮杯茶去”。
偷得浮生半日闲,也是广式早茶文化的精髓。如今茶楼里坐着的,多半是老年人,早茶这种慢餐饮文化,越来越不适应年轻人生活的快节奏。随着商业化进程的加速,“快”成了无力阻挡的“大势”,心无挂碍地品茶某种程度上成为一种奢侈。可是偶尔,也许我们真的应该让自己慢下来,感受生活。
愿大家都能“得闲饮茶”。
撰文/编辑:任小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