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是第18个中国记者节,当一众传媒人士认为当日热点选题是“记者节”时,携程亲子园虐童事件迅速占据网络、电视新闻头条。
网友们纷纷表明自己的态度,字里行间都透着一股强烈的愤怒与怨恨,甚至咒骂。除了感性的痛骂,也有不少网友对此进行了一番思考,提出了完善教育法规、加大执法、惩罚力度和加强从业资格监管等许多的建议。当然,这些措施如能得到实施,的确能够优化学校教育环境,对于我国教育事业也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但这些措施,都是治标不治本的。
那治本的良方是什么?
要探究良方,首先要知道病症的根源是什么,而要搞清楚病根,首先要梳理病因。在虐童事件中,最大责任人无异是施虐者以及冷眼旁观的“助虐者”。他们的错在于将孩子,将活生生的生命当做了泄愤的工具。其次,家长在此类虐童事件中,也应该承担责任,而家长最大的责任,就是把孩子培养成了一个“听话”的孩子。
虐童视频在网络上被疯狂转载,各大媒体争相报道,每个人都将注意力放在老师施暴的举动上,而没有关注到视频中的孩子们。
当老师强喂孩子吃芥末时,其他的孩子们在自己的位子上端端正正地坐着,一副乖巧的模样。可这正是最大的悲哀。
当被老师往嘴里塞芥末,他们该懂这东西不好吃,吃了感觉很不舒服,所以如果老师还让吃的话,应该拒绝。多希望孩子们群起而攻之,可事实是,孩子们没有反抗。
是,作为成年人,我们会想,孩子怎么反抗得了老师?打也打不过,跑也跑不过,反而会使老师变本加厉地施虐,所以反抗是得不偿失的。
不,这是成年人的思维,因为成年人懂得了权衡利弊,权衡得失。三岁的小孩,也许看着比自己高大的老师,会有压迫感,但人的本性就是“趋利避害”,当遇到危险,反抗是一种本能。
很多幼儿园暴力对待儿童的事件和这次是不一样的,老师们往往会小心地打几下,不会一下子打出事来,可这么多的事件,有哪一次是孩子主动和家长说:“老师打我”?新闻中出现的都是家长发现孩子身上伤痕才警觉,才询问孩子。孩子们连“打小报告”都不敢,他反抗威压的本能到底哪去了?
到底是谁抹杀了孩子们的本能?
是家长。
家长们好好想想,孩子不好好吃饭的时候,你是不是大声呵斥过:你爱吃不吃,不吃待会饿着;孩子闹着要玩玩具的时候,你是不是大声呵斥过:你再玩,我等下把这些都扔了;孩子东跑西窜蹦上蹦下的时候,你是不是高举手臂,扬言要打他……
时刻惯着孩子固然不好,但用“家长”的威压来强迫孩子,让孩子变得“怯懦”更不可取。
家长对孩子必然是宠爱有加,只是谋生活的压力实在太大了,上级瞎安排、下属瞎应付、客户瞎要求,结束一天的工作回到家中,一天积聚下来的负能量最终有意无意地撒到孩子身上。
慢慢地,孩子,也就习惯了爸妈偶尔的暴力。加上爸妈说过,要听老师的话,所以,即使被打,看见小伙伴被打,依然不哭不吵不闹……
扯了这么多,归根结底就一句话,“病根”在于家长(长期、偶尔、轻微)和老师(短时内、严重)将戾气发泄在孩子身上。
针对“戾气”这个病因,如今,所提出来的种种对策、措施、方法目的就是让家长和老师们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不拿孩子当发泄的工具,不过这终究只是治标的快速药,而治本的方法则是:消除自己的戾气。
用传统老套的话说,就是要宽容,要懂得退一步海阔天空。
可难免遇到不如意的事情,这时候,该怎么办?喝茶去吧,这是平息心中戾气最好的方法。
坐到茶几前,煮水、温杯、洗茶、沏茶、品茶。在这过程中,将脑袋放空,如果那些不如意的事情涌上脑海,坚持一下,喝完茶再去解决。一壶茶细细品味完了,心自然就静了。
没什么事是一壶茶解决不了,如果有,那就泡两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