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茶友在泡茶的时候,冲一次头倒茶,然后“哗”一下倒掉,这个动作似乎都变成了一个习惯。
为什么要“倒掉头道茶”,你在学茶的时候,肯定听过很多说法。
说法一:头道茶可以洗去农残
由于茶叶的特殊性,不能像洗瓜果一般清洗它,所以许多茶友就用头道茶来“洗”农残。
但农药多为脂溶性物质,热水只能溶解和稀释很小部分的量,单靠头道茶就可以洗去农残实在是不可能的事情,如果你依然对农残“耿耿于怀”的话,只有建议你购买有机茶。
说法二:头道茶反正不好喝,倒掉无所谓
这句话主要是从温润的角度去说头道茶,认为“温润泡”没有达到饮用的最佳口感,所以倒掉也没关系。茶叶中的有益物质最大程度地析出,就在第一泡,尤其是绿茶。
曾有见过有人在冲泡君山银针时,只因茶汤里有毫毛,就将头道茶都倒掉,其实是非常可惜,因为那是名优黄茶茶汤中最惊艳的一泡。
说法三:头道茶是用来洗去杂质和灰尘的
这个说法当然是针对那些有一定陈放时间的茶叶来说的。头道茶的确具有冲洗的作用,也不必把它喝掉,但说它是“没用的一泡”其实有失偏颇。因为作为第一泡,它可是饱含了许多这款茶的质量信息,极具表现力。
比如说:在头道茶入嘴后,感受到淡淡的灰尘味和异味(如烂菜味、檀香味),说明这款茶的储存空间不够干净、卫生;如果尝到糊味,说明这款茶在制作的时候有发生工艺问题,例如炒糊、炒焦的情况;如果尝到少许霉味,说明这款茶在存储时有一些潮湿;如果茶汤里漂浮着碎茶和碎渣,说明原料等级不高或者你撬茶技术太差……
有人曾戏称头道茶是普洱茶的“黑匣子”,包含了许多商家不肯告诉你的信息,所以下次买普洱茶的时候,或许浅尝一口头道茶,并细细品味里面的滋味,就能获得不少辨别茶叶品质的信息,这个方法非常好用。
不用洗的茶叶
绿茶:
很多人对于绿茶往往都用大杯浸泡的方法喝,而且大多比较细嫩,浸润茶叶和激发茶香没必要。
洗茶1次的茶叶
红茶:
发酵度高,茶叶出味快,出香更快,因此洗茶1次即可。
白茶:
嫩度高,茶毫丰,容易阻隔水与茶叶的接触,可用90℃水温洗茶,有利于出毫香。
部分较老的白茶,紧压成饼,发酵度轻,滋味不易出来,洗茶的水温可以高一点。
乌龙茶:
以香气著称,1次便可激发茶香,让香气层次更丰富。
尤其是颗粒型乌龙茶,如铁观音、台湾乌龙茶,还能让茶叶更好地舒展开来。
普洱散茶:
普洱散茶的茶味比较容易析出,因此洗茶1次即可。
而且散茶如果存放时间长,带有仓味、陈气等,也可以通过洗茶洗去。
洗茶2次的茶叶
紧压茶、黑茶、老茶
紧压后的茶叶往往需要2次,才能让茶叶舒展开来,使茶味更好浸出。
如果是存放很多年的熟普,或老茶头,也可快速洗2次以去掉仓储的陈味。
除了注意茶的类别去决定次数外,还要讲究注水手法和出汤时机。
洗茶时,注水讲究轻缓,忌高冲注水,水柱直接冲击茶叶。
洗茶时,出汤讲求快速,忌长时间浸泡,做到快进快出,避免茶叶营养物质流失。
茶叶冲泡后,首先浸出的是带有鲜味的氨基酸和带有刺激味的生物碱,如果洗茶的时间过长,会丧失掉这些物质。
头道茶没你想的那么复杂
对于头道茶,其实可以把茶叶分成三类简单来说。
第一类:自然状态或者做型程度较低的茶
这里的“自然状态”指的是像花茶、白茶这种以本身状态呈现的茶品;而“做型程度较小的茶”则如大多数绿茶、红茶、黄茶。
对于它们来说,喝的是茶叶本身的味道,所以不必将头道茶倒掉,特别像一些名优绿茶,茶叶最美的香气与鲜爽感全在第一泡茶汤里。
第二类:做型程度较高的茶
例如球形乌龙或者普洱茶、沱茶、砖茶等,因为特殊的形状,茶叶在浸泡时会有一个“慢慢舒展”的过程,因此往往会采取头道茶温润茶叶,而这一泡是完全可以喝的。
只是在正式场合,由于茶汤并没有达到品饮的最佳状态,温润泡茶不会给客人饮用而已。
第三类:有陈化时间的茶
这类茶指的是以普洱茶为代表的陈茶、老茶,头道茶往往作为“温润”作用,更多的还有“醒茶”作用,甚至对于仓储有问题的茶来说,很多人会用冲洗很多次来妄图掩盖仓储带来负面影响。
因此,如前文所说,这样的情况,不建议喝下去头道茶,但可从闻干茶、看头道茶汤色和闻其气味,甚是“过下嘴”这样浅尝一口吐掉等诸多方面看它的“健康”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