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从茶的器物入手
窥探中国茶的脉络走向
茶器·茶史
泥与火的艺术,源起于蒙昧觉醒,自野蛮跨向文明。一旦解开,记忆将铺天盖地迎面排来。于是我们从茶的器物入手,窥探中国茶叶的脉络走向,为你讲述茶叶与器物前世今生的故事。
茶器与茶,一如宝剑与名将,冥冥中自有约定。前世的记忆,无法割舍,从古玩市场的一只碗,一把壶都寄存着茶的密码,一旦解开,记忆将铺天盖地迎面排来。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从绿茶到红茶,世界上所有的制茶 方式都是中国人发明的。无穷出新奇,是中国茶叶宝贵的特质,渊源不休止的蜕变而来,可以说中国人的基因里有茶的成份,恰如其分的说中国人千百年来茶的生活,蕴含着渊源不休的美学密码。
茶以载道,器物相承,
让我们跟随青年茶师蒋先森,从茶器入手解读中国茶的基本。
逆袭思维,读取茶的器里融入的茶学密码。
01
什么是茶器?
什么是茶器: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是说一般劳动工作。茶艺是一种物质活动,更是精神艺术活动,器具则更重要讲究,不仅要好使好用,而且要有条有理,有美感。所以,早在《茶经》中, 陆羽便精心设计了适于烹茶、品饮的二十四器。
02
原始社会一器多用
泥与火的艺术造就了原始陶器。
上古神农时期, 火的出现促进发展。蒙昧时代的觉醒,仿生陶器的出现,茹草饮水的原始居民开始用陶器煮食树叶,因为茶叶清香消滞,故而被长期使用,这大概就是药食同源的由来。
远古时代,人们用陶器煮食树叶,发现了茶可以解毒和消滞。于是乎陶器的出现使得茶叶被人们长期的使用(煮食),这一时期没有茶具一词,原始居民一器多用。
03
秦汉时代茶具产生
武陽買荼,烹荼盡具。
舍中有客,提壺行酤,汲水作酤,滌杯整案,膾魚煲鱉,烹荼盡具,舖已蓋藏,舍後有樹,當載作船,上至江州,下到煎主,為府 求用錢,推紡惡敗, 索綿亭,買席往來都洛,當為婦女求脂澤,販於小市,歸都擔枲,轉出旁蹉,牽牛販鵝,武陽買荼,楊氏池中擔荷,往來市聚,慎護奸偷….
[僮約]是王褒和家中僕人簽約的內容,表明其所需作的每一件事,
在茶學史上的意義如下:
是茶學史上最早的茶文獻。
是茶學史上最早提及茗飲風尚的文獻。
是茶學史上最早提及茶市場的文獻。
04
隋唐时代茶具发展
“自从陆羽生人间,
人间相约事春茶。”
此后
春约佳期
真味新欢,茶逢故旧
半瓯早春之茶中
清活相抵了十年尘梦
陆羽,字鸿渐,唐朝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据说他出身很苦,是个弃婴,从小被龙盖寺智积禅师收养。他自幼好学,工于诗文,然不愿长伴青灯古佛,做煮茶等杂务。于是,十二岁时逃离了寺院。为了谋生,陆羽做过艺人,虽其貌不扬,又有些口吃,但幽默机智,演丑角极为成功,还编写了三卷笑话书《谑谈》。因才华出众,陆羽受到竟陵太守李齐物的赏识和提携,并推荐他到火门山邹夫子处求学。后来陆羽又与被贬为竟陵司马的崔国辅相识,两人常一起出游,品茶鉴水,谈诗论文。是时正值安史之乱,陆羽跋山涉水,遍游长江中下游及淮河流域,亲身实践茶事并广泛收集有关茶的材料,然后隐居乡野,闭门著述,甚至朝廷征召他出去做官也辞而不就。
陆羽的《茶经》,是中国茶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茶书。此书的问世,对唐代饮茶风气的进一步流行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全书分上中下三卷,共十节,七千余字,论述了饮茶的历史,茶的起源、性质,茶的产地,采茶的器具,制茶的过程,煎茶、饮茶的方法以及所用的茶具等等。
陆羽是得风气之先的开创性的人物,他在煮饮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发展为煎茶法。他在这方面的功绩得到了普遍的承认和肯定,宋代梅尧臣的诗中说“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事学春茶”,可谓推崇备至。
国家博物馆藏有一组白瓷茶具(如图),传上世纪五十年代在河北唐县一座五代时期的墓葬中出土,包括风炉、茶鍑、茶臼、汤瓶、渣斗,另外还有一件瓷人像。它们虽非实用器,但也不是明器,而是一套供玩赏的模型。从工艺上看,这组茶具造型浑厚,除瓷人像施黑彩外,其余皆为一色白釉,胎土很细,胎和釉的白度都相当高,唯釉汁凝存处微泛青色,而腹下及底部则基本不施釉。因其具有邢窑白瓷的特征,应为五代时期邢窑产品。
图中风炉为圜底圆筒形,三蹄足,腹部一侧辟双圆套叠形风穴,另一侧辟四条长方形通气孔。茶鍑为敛口双耳、鼓腹平底的锅形,正可与风炉配套。风炉和茶鍑是煎茶用器。煎茶的大致方法是先将茶鍑放在风炉上煮水,待水微沸,量出茶末投入茶鍑中,随即用竹夹搅动,俟沫饽涨满便酌入盏中饮用。今日观之,茶入鍑煎煮,势必夺香减韵,但在唐代,此法却曾风行一时。
晚唐时,又兴起了一种“点茶”之法。点茶即在汤瓶中煮水,置茶末于茶盏,俟水沸后,执瓶向盏中冲茶,同时边注水还要边用茶筅击拂。这种冲饮方式后来在中国失传,日本抹茶却对此有所承袭。点茶的技巧在于点汤,所以汤瓶是极重要的一件茶具。《茶经》中未记汤瓶此器,概因煎茶而饮无须用它。可是在讲点茶法的晚唐,苏廙于《十六汤品》中便极口强调汤瓶的形制与点茶的关系。
图中的这件汤瓶,口微侈,直颈,鼓腹,短流,曲柄,造型与西安唐太和三年王明哲墓所出底部墨书“茶社瓶”者相近。其实,唐代汤瓶与酒注的造型颇不易区分,但此器与茶具同出,故可定为汤瓶。
这里同时出现茶鍑和汤瓶,显示出当时正处在煎茶与点茶交替的时期,因为茶鍑至宋代已渐少用。宋人罗大经《鹤林玉露》已载“近世瀹茶,鲜以鼎镬”,而是“用瓶煮水”,将茶具的这种变化说得很清楚。
无论煎茶或点茶,将茶饼碾末都是必有之程序,茶臼即为碾末的用具之一。图中的茶臼为浅盘状,器内壁无釉,划分四等分,错刻斜线,线间戳剔鳞纹。唐人柳宗元诗“山童隔竹敲茶臼”,所咏即为此物。
04
宋明时期茶具发展
文|蒋先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