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茶的寒温特性
从中国传统医学的角度来看,六大茶类可以划分为寒性、凉性、中性、温性四种茶性。
茶的鲜叶本身是寒性的。由于制作六大茶类时发酵程度的不同,茶叶在发酵的过程中就有了寒热特性的改变。
我们常喝的绿茶,比如龙井、碧螺春、信阳毛尖、六安瓜片、太平猴魁等,都属于寒性的茶。
轻发酵或微发酵的茶属于凉性的茶,比如说白茶、黄茶、轻发酵的台湾高山茶、铁观音等。
中性和温性的茶是发酵程度比较重的茶,比如武夷岩茶、黑茶、红茶,还包括存放时间较久的老茶。
中国人的体质可以分为九种类型:
阴虚型体质、阳虚型体质、气虚型体质、痰湿型体质、湿热型体质、气郁型体质、血瘀型体质、过敏型体质、平和型体质。
前八种体质都属于不健康的体质,第九种是健康体质。
统计发现,中国人当中平和型体质所占人群的比例还不到30%,而超过70%的人都处于亚健康的状态。
了解了茶的四种特性和人的九种体质,我们就能把这两者对应起来,从而可以根据自己的体质来选择适合自己喝的茶。
您如果是阳虚型的体质,就要避免喝寒性和凉性的茶,而要多喝中性和温性的茶。
而阴虚型的体质则正相反,要多喝寒性和凉性的茶,少喝温性的茶。
在生活中,我们发现很多茶友虽然重视茶的环保,选择的茶的品质也不错,但就是喝的茶不适合自己的体质。
5、茶的五行特性
茶的特性还可以从《易经》“五行学说”的角度来分析,把六大茶类概括为“金、木、水、火、土”五种特性。
同时,五行学说又和人的五脏相对应,心属火,肝属木,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
这样,我们就可以把六大茶类和人的五脏对应起来。
绿茶属木,是入肝的;红茶属火,是入心的;白茶属金,是入肺的;黑茶属水,是入肾的;黄茶和青茶属土,是入脾的。
比如,有的人肝气郁结,容易发怒,就可以喝绿茶。因为绿茶入肝,喝绿茶有利于肝气的升发。
同样的道理,其他的几类茶也可以对应的滋养相应的脏器。
6、茶的生活特性
选茶还要考虑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这就是茶的生活特性。
喝茶要和睡眠习惯结合起来。您如果有睡眠障碍,容易失眠,就要少喝含咖啡碱的茶。
喝茶要和吃饭习惯结合起来。如果您吃的油腻,可以考虑多喝熟普饵茶。
喝茶要和运动习惯结合起来。如果您平时运动量不大,就要控制喝茶的数量,以免造成身体湿气过重。
喝茶还要考虑是否抽烟喝酒。喜欢抽烟的人,喝茶要浓一些;喜欢喝酒的人,要多喝可以护肝养胃的茶。
选茶小结:我们上面概括分析了茶的环保特性、营养特性、氧化特性、寒热特性、五行特性和生活特性。要想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好茶,就要系统掌握茶的这些特性,从而喝健康的茶,健康的喝茶,喝茶得健康。
二、如何泡茶
要泡好一杯茶,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喜欢喝茶的人,会用一生的时间来不断提高自己的泡茶水平。
就基本的要求来看,泡好一杯茶,需要掌握六个基本的原则。
1、选择合适的茶具。
古人讲“器为茶之父”,茶具相当于是茶的父亲。泡不同的茶应该选择不同的茶具,比如紫砂、盖碗、玻璃杯等。
而不同的茶具,有不同的使用方法,也要系统的学习和掌握。
2、选择好的泡茶水。
古人讲“水为茶之母”,泡茶用水相当于是茶的母亲。同样一泡茶,用不同的水来冲泡,味道会相差很多。
具体的讲,矿泉水、纯净水、自来水、江河水、山泉水等等,都有很多的讲究,需要在实践中多多总结经验。
3、注意投茶量。
泡茶时,要根据喝茶的人数、茶友的偏好、茶的种类等因素,来确定投茶量。
投茶量的基本原则是“宁少勿多”。《道德经》说:“少则得,多则惑。”
为什么呢?
投茶就像是炒菜的时候放盐,宁少勿多。盐放少了的话可以再加,放多了就不容易救回来。
投茶也是同样的道理。茶投少了可以再加。还可以通过延长坐杯的时间,让茶变浓一点。
但如果放多了,茶一下子就闷住了,味道容易过重。
4、要重视醒茶。
专业泡茶时,要特别重视醒茶。什么是醒茶呢?
比如说盖碗泡茶,在还没投茶之前,先要用热水清洗盖碗、公道杯和茶杯。把热水倒掉以后,趁着盖碗还热,把要泡的干茶放在里边。这时候先不要注水,而是盖上盖碗摇晃几下,让盖杯的温度帮助茶来苏醒。
这个过程就叫醒茶。
为什么需要醒茶呢?
举个例子,醒茶就像我们睡完觉先要醒盹的道理一样。如果不醒盹起猛了,就会感觉不舒服。醒盹是从睡眠状态到活动状态的一个过渡。
醒茶也是这个道理。没泡茶之前,茶相当于是睡着的状态。泡茶的时候,先要通过盖碗的热度使茶苏醒过来。
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出茶的香气,还可以去掉一些保存期间的杂味。
5、要讲究水温。
总的来讲,泡茶的温度越高越好,至少要保持在90℃以上。
不用高温来泡的话,很多茶的色香味和茶气都不能很好的释放出来。
但也有特殊情况。比如绿茶因为是不发酵茶,所以就不适合用太高温度的水来冲泡。
一般的讲,冲泡绿茶和某些轻发酵的茶,水温掌握在80多度比较合适。
6、注意坐杯时间。
从把水注入干茶到出汤,这段时间叫坐杯时间。
坐杯时间对茶汤的味道有很大的影响,一般遵循的原则是前短后长。
尤其是泡岩茶、普饵茶等比较耐泡的茶时,更要注意泡茶时间。前边几泡要尽量的短,到三四泡之后再适当延长。
很多新手泡茶的时候容易苦涩,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坐杯时间太长。
由于前面几泡茶中,茶多酚、咖啡碱、茶氨酸等这些苦味、涩味、酸味的物质释放的又快又多,所以如果坐杯时间过长,就会使得茶汤的味道过重。
后面几泡中,随着咖啡碱、茶多酚含量逐渐减少,糖类、芳香物质、果胶等物质逐渐释放出来,所以茶泡到到后面会越来越甘甜。
以上我们简要介绍了泡茶的六项基本原则,这对于练好禅茶的基本功也是非常重要的。
要了解和学习泡茶的具体程序,请关注我们的专业泡茶教程《自在禅茶泡茶十二式》。
三、如何品茶
品茶第一个要解决的问题是:品茶品的是什么?
一般的理解,品茶关注的是茶的色香味形,更专业一些的还包括观察“叶底”。
但是,从禅茶的基本功来讲,品茶要品的是“茶的精气神”。
色香味型只是茶的“精”,属于茶的物质的部分。而品茶更重要的,是品鉴茶的“气”和“神”,也就是茶的能量和信息。
”茶的“精气神”就如同人的“精气神”。
比如,我们看到一个人,首先是观察到的,是他的年龄、身高、相貌、胖瘦等。但这只是外在的,就像我们说这泡茶是苦的、涩的、香的、甜的。
但了解一个人,更重要的是是观察一个人的气质和精神状态。
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气质,我们会说这个人书生气,那个人有土豪气、匪气,另外一个人有官气,或者有仙气。这都是在说一个人的气质。
然后再跟他一聊,发现这个人谈吐不俗,“腹有诗书气自华”,而且智慧了得,人家脑子里面的操作系统很高级,就如同一款好茶有很好的内涵和韵味。
比如说,绿茶有雅韵,岩茶有岩韵,老茶有陈韵等。
所以,我们了解一个人要观察他的“精气神”,而品鉴一泡茶就要“品出茶的精气神。”
唐代的“茶仙”卢仝的《七碗茶诗》中写到:
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七碗茶诗》为什么这么有名?卢仝为什么被称为“茶仙”?
最关键的,是卢仝在诗中告诉了我们品茶的要诀,那就是用你的精气神来和茶的精气神“相应”,然后再以茶的精气神,滋养我们的精气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