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高山云雾出好茶”、“名山名水出名茶”。说明好茶与良好的生态环境关系密切。
事实正是如此,我国大多数名茶都产在生态环境优越的名山胜水之间。如黄山毛峰产在黄山风景区境内海拔700~800米的桃花峰、紫云峰、云谷寺、松谷庵、吊桥庵、慈光阁一带。
西湖龙井产于风景如画的西湖风景区,龙井茶中的极品——狮峰龙井产于海拔1000米以上的狮峰山上。那里竹树成荫,云雾弥漫,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壤中腐殖质丰富,有效磷含量较高,这种得天独厚的环境条件对茶树生长和茶叶自然品质的形成极为有利。
武夷岩茶产于有“奇秀甲东南”之称的武夷山。采制九华毛峰的茶树生长在“峰蛮九九,天台芳华;泉水潺瀑,雾蒙露滴;云烟冉冉,竹啸松鸣;百花盈盈,山水飘香”的九华山。
唐代陆羽《茶经》云:“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芽者次”。
茶树种在笼罩着竹树阴影的向阳岩上,漫射光多,茶叶中化学成分儿茶酚类物质也多,相对地叶绿素就少;阴岩上生长的芽叶则相反。
阳岩上多生紫芽叶,又因光线强,芽叶缩紧如笋,阴岩上的芽叶则反之。故古代茶叶品质多以紫笋为上,顾诸紫笋名茶,因而经久不衰。
明代许次纾《茶疏》载:“天下名山,必产灵草,江南地暖,故独宜茶。”采制名茶的茶树大都生长在山区的山坞、坡地、溪畔、山地平原之中;依山傍水,有“地临峭壁,滩环深溪,壁生云海,溪连雾天”的优越的自然环境。
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表明:光照、温度、湿度和土壤是影响名茶品质的主要生态因子。
光照
唐代陆羽《茶经·一之源》中有“阳崖阴林”的记载,意思是说:茶树适宜于向阳山坡有树木荫蔽的生态环境。
宋代赵佶《大观茶论》载:“植产之地,崖必阳,圃必阴。盖石之性寒,其叶抑以瘢,其味疏以薄,必资阳和以发之;土之性敷,其叶疏以暴,其味强以肆,必资阴荫以节之。阴阳相济,则茶的滋长得其宜。”
明代熊明遇《罗岕茶记》载:“茶产平地,受土气多,故其质浊。椪茗产于高山,浑是风露清虚之气,故为可尚。”
光照是茶树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养分所必需的。茶树是耐阴植物,光照强度、光质和光照时间直接影响到光合作用的进程和质量,从而关系到茶叶的产量和品质。
王镇恒主编的《茶树生态学》记述:“茶树适宜在漫射光下生育,在漫射光照射下,可产生较多的叶绿素B,而它能有效地利用漫射光中的蓝紫光,形成多种氨基酸,有利于提高茶叶香气。在较高山区,长期云雾笼罩,多漫射光,含氮化合物芳香物质增加,茶叶品质则较佳。”
因此,采制名茶的茶树多生长在海拔较高的茶园,那里日照短,竹树成荫,漫射光多,茶树吸收了部分光波较长的橙红光和蓝紫光,有利于芳香物质的形成,制成的名茶品质就好。
对光照较长的平地茶园可采取茶林间作或遮荫技术措施,来缩短光照时数,减少光照时间。从而促进茶树氮代谢的进行,提高含氮化合物蛋白质、氨基酸、叶绿素、咖啡碱的含量。
日本著名的蒸青绿茶“玉露茶”,就是采自遮荫条件下的茶树新梢制成的。试验结果表明,以黄色覆盖物作为遮光材料,遮光率为30%~40%的条件,有利于氨基酸总量,尤其是茶氨酸、谷氨酸、天门冬氨酸、精氨酸等含量的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