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躲高原本是不产茶的地区,史料记载,早在囊日松赞时期,吐蕃民间就开始嗜茶。把茶叶当作开胃、养身之药由来已久。躲文史书《躲汉史集》关于茶叶在躲族地区出现的故事有如下记载:吐蕃王都松芒布杰得了一场重病,静养之时,王宫屋顶的栏杆角上飞来一只以前没有见过的美丽小鸟,口中衔着一根树枝,枝上有几片叶子,在屋顶上婉转啼叫。国王派人查看,将小鸟衔来的树枝取来放到卧榻上。国王发现这是一种以前没有见过的树枝,于是摘下树叶放进口中品尝其昧,觉得清香,加水煮沸,竟是上好饮料。于是派出众大臣及百姓往寻找这种奇妙的树,历尽艰辛终于在汉地找到了,是为茶叶树。从此,茶叶被引进躲区,并逐渐成为躲族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饮料。
据躲族史料记载,西躲高原盛行饮茶之风,是从松赞干布时期与唐朝之间的茶马贸易开始的。躲族在唐代已经获得很多中华内地的名茶。松赞干布同一西躲,迎娶尼泊尔赤尊公主和唐朝文成公主后,西躲的贸易贸易兴盛起来,而茶马贸易成为吐蕃与唐朝的主要贸易。唐高宗时“缣马交易”、唐玄宗赤岭的“通商换马”开始了唐朝与吐蕃茶马市场之端,用良马和唐朝换茶。对此,唐朝专门成立了“茶马司”,负责与吐蕃之间的茶马贸易。公元743年,唐蕃会盟,立碑于“赤岭”(今青海湖东面的日月山),建立了“茶马通商”。为了交换茶叶,吐蕃曾派专人经营躲、汉茶叶贸易,称为“汉地五商茶”。史籍有关于吐蕃王室储存汉地各种名茶的记载。在躲文的《汉躲史集》中,有两章(《茶叶和碗在吐蕃出现的故事》、《茶叶的种类》)专门先容茶是如何从汉地传进吐蕃的情况。书中写道:“对于饮茶最为精通的是汉族的和尚,此后噶米王(即赤松德赞)向和尚学会了烹茶,米札衮布向噶米王学会了烹茶。这以后依次传了下来。”鉴别汉地茶叶好坏的知识篇为《甘露之海》。这说明随着茶叶传进西躲,茶文化也随之在西躲广为传播。茶叶一经传进西躲,它所具有的助消化、解油腻的特殊功能,使之成为肉食乳饮的躲民族的饮食必须品,上至王公朱紫,下至百姓百姓,饮茶成风,嗜茶成性,纷纷竟相争求。于是,系于两地之间的茶马古道也应运而生。
宋朝时开辟了多条通往躲区的“边茶古道”,相继在雅州(今四川雅安市)、黎州(四川汉源县)、调门(四川天全县)等地设立“茶马通商”,从而开辟了由川西经甘孜、昌都至乌斯躲的茶道。这条古茶道行程5000公里。当时雅州曾规定:吐蕃一匹上等马可换茶叶120公斤;一匹中等马可换茶叶80公斤;一匹下等马可换茶叶40公斤。元、明、清三朝都先后在拉萨、萨迦、日喀则、江孜、墨竹工卡、拉孜、昂仁等地设立过“茶马司”,治理茶马通商贸易。据记载,明初茶贵马贱,每匹马可换茶50多公斤;明末茶贱马贵,每匹马可换茶250多公斤。***时期,通过川躲、滇躲贸易,输到西躲的茶叶量更大,据1941年统计,每年从康定输到拉萨一带的茶叶就达20多万包;从云南输到西躲的茶叶约2.6万多包。这种“茶马通商”不但成为躲汉经济的干渠,而且促进了西躲民间贸易的发展。后来,茶马贸易又扩大到私商交易,有不少四川、云南茶商将茶贩运到西躲,利获数倍,形成了蜿蜒于中国西南部横断山脉腹地、喜马拉雅崇山峻岭中的茶马古道。汉地与躲地之间的茶马贸易,以及中原地区形成的高雅的茶文化,对西躲高原茶文化的形成,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使西躲饮茶日益成风。久而久之,一种新型的、具有西躲民族特色的酥油茶文化逐渐形成,饮酥油茶也日益成为躲族老百姓的日常必须。
在西躲高原这种带有草原风味、具有独特躲民族特色的酥油茶文化,一千多年来,已深进到躲族人民的社会风俗、社会礼节和生活艺术各个方面,从茶礼、茶具、烹茶方式和饮茶习俗等形成了西躲高原茶文化的特色。喝茶是躲族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客来敬茶,是躲族茶俗中最主要的内容,反映出他们日常生活的恭敬、和睦、祥和的气氛。
在西躲,躲族喝的茶可分为酥油茶、甜茶、清茶,其制作方法各不相同。而躲族最喜欢喝的是从吐蕃时期就己开始流传的酥油茶。酥油茶的制作本身就具有丰富的工艺色彩。酥油茶的制作方法是:以产于四川、云南的青砖茶作原料,先把砖茶熬煮成浓浓的茶汁(荚沽),滤出茶叶,倒进茶罐,放在一旁待用。做茶时,取适量的浓茶汁加一定比例的水和盐,倒进“董莫”(酥油茶桶),加进酥油,再用力将“甲罗”(打酥油茶用的棍子)上下往返搅动,待水乳交融便成了可口的酥油茶。随着社会的进步、生活水平的进步、电力走进高原人家,不少人都使用电动搅拌机打酥油茶,使这一传统的饮食习俗被赋予现代的操纵方式。
在西躲,喝茶的茶具也十分考究,喝茶的茶碗有瓷碗“噶吁”、 银碗“俄波”、玉碗“央池”、木碗“星泼”等。按躲族传统,民间一般人使用得最多的是木碗,这种木碗一般用桦木、杂木雕琢而成。用木碗喝酥油茶具有不烫嘴、喝茶香、携带方便等特点。
酥油茶中的酥油营养价值很高,一千多年前,躲医学家宇妥·云丹贡布在他所著的《四部医典》中就论述了酥油对人体的营养作用,“新鲜酥油凉而能强筋,能生泽力又除赤巴热”,即是说新鲜酥油润泽气血,精神抖擞,使皮肤不粗裂,还能治疗粘液及发热性疾病。以为酥油可“益智增热力”,“千般效用延年称上品”,“可促进人的体力及延长寿命”,“人们日常饮食靠油类,体内供热内脏可洁净。体质即补气力容颜添,五官坚固长寿到百年”。躲医学以为,在高冷缺氧环境下多喝酥油茶能增强体质,还可使***增多,滋润肠胃,和脾温中,润泽气色,精神抖擞。酥油茶能产生很高的热量,喝后能御冷,是很适合高冷地区的一种饮料。酥油茶里的茶汁很浓,有生津止渴、提神醒脑、防止动脉硬化、抗老防衰、抗癌等的作用。茶中的芳香物质,还能溶解脂肪,帮助消化,尤其是生活在西躲高原牧区的躲民,缺少新鲜蔬菜和水果,主食牛、羊肉。由于缺氧,高冷地区的人排尿量要比平原地区人的排尿量多一倍,因此,他们只有靠饮茶来维持体内水分的平衡和正常的代谢,并且饮茶可以补充缺乏的维生素。牛羊肉属于酸性食品,经人体消化后会产生一定量的氢离子,它会使人体血液偏酸性,出现胃酸过多、便秘、疲惫等症状,大量饮茶后,在人体内可产生一定量的氢氧根离子,这能使人体内的酸碱维持平衡。所以,躲族人民将酥油与茶同饮,为自己提供了一种简便有效的防病保健法。
在西躲高原的茶文化中,还有奶茶。奶茶有两种,一种是茶水烧开后直接加牛奶放盐(或者不放);另有一种在拉萨等城镇最为盛行,由于要加糖,所以人们称之为甜茶。这种茶必须用红茶熬汁,再加进牛奶、白糖,香甜可口,营养丰富,深受人们的喜爱。据说甜茶传进西躲已有百余年的历史。拉萨人最早品尝甜茶应该是在穿梭于西躲、尼泊尔、印度的伊斯兰商人那里。之后,这种饮品很快得到了拉萨贵族们的喜欢,有的上层家庭甚至专门从尼泊尔、印度请来厨师,这些厨师在制作西式菜肴的过程中,也有制作甜茶的功夫。于是,甜茶以更快的速度进进拉萨上层家庭,成了必须品和待客饮品。到上个世纪20年代,拉萨街上出现了甜茶馆。有资格进进甜茶馆的只是那些贵族、商人和有钱人。做甜茶,女人比男人更熟练些,几乎每个拉萨妇女都会做甜茶。上世纪80年代中期之前,甜茶馆一直是女人的禁地,假如谁家的女人往了甜茶馆不但会很快传遍全城而且会在顷刻之间留下轻浮女人的污名,连累家人。固然10年后各式茶园遍布拉萨各处,但甜茶馆依旧生意兴隆。如今转经的老人会进往喝上几杯,远来朝圣的男男女女会在那儿休息一下或就着甜茶吃上一些从家乡带来的干馍或别的食品,还有那些同样要往茶园的人们,对他们来说甜茶馆依旧是原来的甜茶馆,甜茶馆依旧是新闻发布中心。
在农牧区,一般躲族的早点喜欢吃“强木都”。吃法是先在碗里放上少量糌粑、干酪粉(细奶渣)和酥油,再倒上茶水,茶水喝完后,将糌粑用勺搅着吃。躲族一天到晚离不开茶,一般早上更要喝茶。假如在农牧区,你可见到几乎每个躲族家庭都有火钵,上面经常煨着一壶清茶。有条件的家庭早茶必须是酥油茶,到中午以后就喝清茶了。躲族民间对喝茶也十分讲究,喝茶时不能作响,而要轻啜慢饮,喝茶发出声响被当成缺少修养的表现。
在西躲民间,躲族把敬茶作为远别的一种重要礼节,祝愿亲朋好友一路平安。村口、车站、机场,经常可以见到送行的人们背着盛满酥油茶或甜茶的热水瓶,为亲友送行;小孩生下来的第二天(女孩是第四天),亲朋好友也要带上酥油茶为之祝贺;到医院里往探看病人,带上一瓶浓浓的酥油茶或甜茶,病人会感到莫大的安慰。
在西躲,不管是在农区、牧区,还是在城镇,无论是远方来客,还是常住的友人,一踏进主人家门,首先端出的是香喷喷的酥油茶,主人双手捧上,恭敬地请你喝一杯,接着再冷喧议事。请喝茶是躲族人民好客的表示。
在西躲高原形成的以酥油茶、甜茶为主体的多姿多彩的茶文化,把茶的内涵发展到了极致,共同构成中华茶文化的大观。 (云南茶艺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