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 关注我们
中国产业史上一桩千古冤案!
而罪魁祸首,正是缔造这一产业神话的最大功臣!
01
不务正业
普洱茶,成名于清代,一度成为皇家身份的象征,在众多茶叶中独享荣宠,更是随着朝贡贸易走出国门,成为全世界无数人的心头好。
普洱茶名响彻天下,但是在注重修史的中国,普洱茶所留下的记载,却只有一鳞半爪。稀少的史料让普洱茶的表述因地而异,因人而异,混乱不堪,历经数百年发展都难成体系。
幸有一人,写下《普洱茶记》,流传后世,因为比其他典籍记载了更多更详细的细节,这篇仅有800余字的短文,竟然成为普洱茶史上,乃至中国茶史上著名的经典文献。
随着普洱茶热度上升,《普洱茶记》的地位水涨船高。它的每一个字,都被茶界人士、民俗学者反复研究。就像阿西莫夫的机器人三大法则被无数科幻迷奉为圭臬一样,《普洱茶记》所提出的三大要点,也被众家学者反复引用和阐述。此后众多茶书涌现,其核心论点,却都是对《普洱茶记》的延展注解。从这点来说,《普洱茶记》的作者,堪称茶界的阿西莫夫。
不过此人写《普洱茶记》,多少有点“不务正业”的意思。此人名叫阮福,清道光年间生人,是经学大师阮元之子。他的主业之一当然是做官——官至甘肃平凉知府,主业之二是金石学家,而且著述颇丰。至于研究茶,仅仅是“玩票”。
然而数百年后,《普洱茶记》却成了阮福最亲民的一张名片,无数普罗大众,通过这篇短文,进而了解阮福。毫不夸张地说,《普洱茶记》这篇短文,少说为阮福增加了30%的清名!这真是无心插柳柳成荫。
02
普洱时代
在阮福之后,无数茶人和学者筚路蓝缕,开创了一个他们自己都想象不到的普洱时代!
1897年,思茅设立海关,茶叶出口蔚然繁荣。
1911到1948年间,思茅成为区域经济文化中心,不断向外输送制茶人才。
1993年,首届中国普洱茶节和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古茶树保护研讨会在思茅举办,9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共襄盛举。
2007年,思茅市正式改名为普洱市,影响更加扩大,产业蓄势待发。
同年,北京故宫珍藏的“人头贡茶”回归普洱,普洱市政府举办了一场盛大的迎接巡展,上百万茶人参与了这场狂欢。
2021年,普洱市茶园已达175万亩,产值约338亿元,占普洱市GDP的32%。全市获中国有机茶认证企业204户,证书275张。这两个数字居全国首位!产业辐射120万人,是真正的百万茶人衣食所系!
普洱茶产业能有今天,阮福是当之无愧的元祖级别的大功臣!
03
罪魁祸首
阮福缔造了普洱的产业神话,却也坑害了一地百姓,达数百年之久。
普洱产业如火如荼,按说作为普洱这一名字最原初的拥有者,也是云南的茶产地之一,老普洱县(今宁洱县)应该乘风而起扶摇直上了吧?但是并没有!当地百姓看着周边地区靠种茶鼓起了腰包,眼热之余也觉得意难平,明明这里才是真正的“普洱”,该地几乎一点也没有享受到普洱茶产业兴起带来的福利。而这一切的始作俑者,就是阮福!
他在《普洱茶记》中说,宁洱不产茶。这一谬误的根源,在于他从来没有深入过茶山。
直到现在,许多人依然坚信宁洱县不产茶,宁洱县政府在推广上花费了很大的功夫,极力宣传宁洱的普洱茶是优质和正宗的,但依旧效果不佳。
历史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谎言说一万遍就是真理。人们心中的偏见是一座大山。要打破这种偏见,并非朝夕之功,它需要一代代人,用愚公移山的精神,才能彻底扭转。幸运的是,日新月异的科技为信息的传递插上了光速的翅膀,在无数的信息洪流中,我们获取知识的速度变得史无前例地快!偏见的迷雾在知识的照耀下逐渐消散,传统的力量,必然在科技与知识的加持之下,冲破偏见壁垒,焕发时代光芒!普洱,未来可期!
04
作者说
在国风审美日益回归的今天,传统的力量逐渐复苏。茶,作为国风一张闪耀的名片,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喝茶可以很复杂,唐代煎茶,宋代点茶,都有着纷繁富丽的仪轨。从简单到复杂,我们走了一千多年。喝茶也可以很简单,明代泡茶法出现,极大降低了饮茶的门槛,让更多人爱上茶。但是在日益争分夺秒的今天,连泡茶也成了只能偶尔一次的奢侈。人们需要“更好,更快,更方便”的饮茶方式!于是一款新式速溶茶饮就应运而生了!
它就是茶褐素!科学家经128道工序,从普洱熟茶中提取出来!被称为茶中黄金,普洱精华!它助消化解油腻!抗氧化提元气!塑身材调身体!三秒速溶,冷热水均可!口感醇香,回味甘甜!你还能想到更好,更方便,更美味的方法,快速地喝到一杯普洱茶吗?
从复杂回归简单,我们同样走了一千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