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喝武夷岩茶的朋友,一定都听过坑、岩、峰、涧、窠、洞......等各种山场加持的茶名,譬如慧苑坑水仙、马头岩肉桂等。
喝武夷岩茶必看山场,已经成为了茶叶界约定俗成的做法。明明都是肉桂,出自不同山场,身价也差了好几倍,山场的威力为什么会这么大呢?
今日,就让我们一起揭开武夷岩茶山场的神秘面纱,解析武夷岩茶背后的山场秘密。
什么是岩茶的山场?
武夷岩茶的“山场”,指的是茶树生长的具微域气候和良好土壤的产区。
清朝王梓《茶说》记载:“武夷山,周回百二十里, 皆可种茶。茶性,他产多寒,此独性温。其品有二:在山者为岩茶,上品;在地者为洲茶,次之。香清浊不同........”。
其中,山者特指正岩产区。可见在岩茶问世之初,就有了山场的概念。
山场,主要表现在土壤和微域小气候两个方面,事实上任何一种茶都受这两个因素的影响,只是相比之下武夷岩茶所受影响最大。
武夷山属典型的丹霞地貌,地质复杂,供给茶树生长的土壤多由火山砾石与页岩组成,而土壤条件则决定茶叶的内含物质多寡。
武夷岩茶山场划分
武夷岩茶山场的划分可以参照2002年武夷岩茶国家标准,武夷岩茶名岩产区为武夷山市风景区范围,区内面积70平方千米,即东至崇阳溪,南至南星公路,西至高星公路,北至黄柏溪的景区范围。
丹岩产区为武夷岩茶原产地域范围内除名岩产区以外的其他地区。其中,名岩区有正岩、半岩之分,丹岩有洲地、外山之分。
气候上,正岩产区峰、岩、岗、坑、涧、洞、窠的特殊地貌和森林植被的遮阴,在夏季茶树承受散射光,在冬季高崖挡住西北的冷风,且终年有着不断的山泉补充水分,为茶树的生长提供非常好的气候环境。
丹岩地区有较多大片面积的茶叶种植于坡地或平地上的茶园,四周开阔、夏不遮阳、冬不挡风等,与正岩产区形成强烈对比。
土壤上,丹岩产区的土壤多数以红、黄壤以及冲击土为主,这样的土壤通透性差,质地粘重,矿物质含量低。生长在这里的岩茶,往往“岩韵”不显,香高而难幽远、浓锐,味重而难醇厚、鲜活。
喝茶到底要不要看山场?
山场决定茶叶的出身,优越的出身意味着厚实的底子,是一泡好茶的品质保证。正岩产地良好的生长环境,必定能孕育出滋味醇厚并具独特“地域香”的茶叶。这一点上,恐怕是半岩、洲茶地区无法与之匹敌的。
不过,先天条件固然重要,但一杯茶的好坏取决于很多因素,鲜叶的优劣、天气的好坏、茶园管理、加工技艺、包装储藏等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譬如,上等的鲜叶,遇到技艺不娴熟的师傅,摇青掌握不当或者焙火太急躁了一些,都会导致产出的茶叶质量不高的情况。
总而言之,一味地迷信山场茶是不可取的,辩证地看待“山场”这个概念才是正确的饮茶态度。
• END •
*图片系传家茗作原创,部分文字内容源自网络;若涉及版权问题,请留言联系我们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