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欢电台:各民族饮茶习俗大不同.mp36:20来自似清欢
大家好,欢迎收听本期的 清欢电台。
老话说,“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历史文化有别,生活风俗各异,因此,饮茶习俗也各有千秋,方法多种多样。
今天我们就来讲讲,各个民族到底有什么独特的饮茶习俗呢?
汉民族的饮茶方式,大致有品茶、喝茶和吃茶之分,虽方法有别,却大都推崇清饮。
所谓“清饮”,就是直接用开水冲泡茶叶,而无需在茶汤中加入其他配料,尽最大可能的保持茶的“纯粹”,体会茶的“本色”。
无论是饭前、饭后还是工作的闲暇之余,人们都习惯用一杯清茶自饮自乐;至于有客自远方来,清茶一杯,更是不会省的。
不同于汉族对原味的追求,少数民族更喜欢用独特的方式“烹饪”茶叶,比如,维吾尔族。
维吾尔族流行着一句俗语,“宁可一日无米,不可一日无茶”,茶已经成为当地人民的生活必需品。
在北疆,家家户户中间都会悬挂着一把铝制茶壶,悬吊在燃烧的炉火上,人们会在茯砖茶里加入新鲜的奶疙瘩和食盐,热腾腾的奶茶可以随时取来饮。
南疆同样饮用茯砖茶,但最后加入的并非是牛奶,而是用胡椒、桂皮等香料碾碎的细末。在南疆,与其说茶是一种饮料,还不如说茶是一种汤料。
云南是中国普洱茶的原产地,也是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一个省,人们伴着茶山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也衍生出了独属于云南的饮茶风俗。
傣族、拉祜(hù)族人喜爱饮用竹筒香茶。竹筒香茶的傣语叫“腊跺(duò)”,拉祜语叫“瓦结那”,因原料细嫩,又名“姑娘茶”,是傣族和拉祜族人民别具风味的一种饮料。
在田间劳动或进原始森林打猎时,两族人常常会带上制好的竹筒香茶,在休息时砍上一节甜竹灌入泉水烧开,放入备好的竹筒香茶滚煮,待稍凉后品饮。边吃野餐边饮茶,别有一番情趣。
“早茶一盅,一天威风;午茶一盅,劳动轻松;晚茶一盅,提神去痛;一日三盅,雷打不动”这是纳西族最有名的谚语。
由于地处高寒地带,饮食中缺少蔬菜,所以纳西族人常以喝茶代替。将青毛茶放入特制的瓦罐中,洗茶一遍后加入盐巴,兑水冲饮,就制成了具有纳西风味的盐巴茶,既有强烈的茶味,又有富有层次感的咸味,喝起来特别解除疲劳。
盐巴茶也是傈僳(lì sù)族家常的饮品之一,但比它具有标志性的,是傈僳族传统的雷响茶。
雷响茶是酥油茶的一种,将酥油和事先炒好碾碎的核桃仁、花生米、盐巴倒进熬好的茶汁中,再把烧红的鹅卵石放入酥油桶内,茶汁就会“哧哧”作响,犹如雷鸣一般,这就是雷鸣茶名称的来源。
而现代的雷响茶,多是通过沸水冲击烤热的茶器发出声响,各有各的风味。
在傈僳族聚集地以南,聚集着嗜吃酸茶的布朗族人。
布朗族居住在海拔1500米以上的高山地带,每年五六月份,他们会将采下的幼嫩鲜叶煮熟,放在阴暗处10余日让它发霉,再装进竹筒埋入土中,经月余即可取出食用。
不同于其他民族的吃法,酸茶并不用配水食用,而是直接嚼细咽下,酸叶可以有效帮助消化和解渴,因此布朗族人也常用酸茶作为互相馈赠的礼物。
中国的各个民族分布在天南地北,由于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而产生了各有特色的饮茶风俗,但把饮茶作为一种养身健气的手段和促进人际关系的纽带,在这一点上,却是共通的。